正文 緒論(1 / 3)

一、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專門的研究對象和自己特定的研究領域,教育學也不例外。為了明確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必須首先弄清什麼是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說,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凡是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使之養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質的活動,不論有組織的或無組織的,係統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狹義的教育通常僅指學校教育,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所施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等的活動。此外,教育一詞又常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詞使用。廣義的教育與狹義的教育兩者是互相聯係的,因此,研究狹義的教育不能忽視與廣義教育的聯係;研究學校教育不能離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隻有這樣,才能全麵、準確地揭示教育的規律。

可以說,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所謂規律,它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事物內在的本質性的聯係及其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教育規律就是教育內部諸因素之間、教育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具有本質性的聯係,以及教育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例如,在人類曆史上,各個階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各個階段的教育都受當時的生產力和經濟政治製度以及社會文化生活所製約,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又如,在教育工作中,教與學,傳授知識與發展智力,智育與德育,小學、中學、大學各個教育階段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本質性的聯係,即存在著規律。教育學的任務,就是依照教育的邏輯層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種規律(包括宏觀的和微觀的),並在揭示教育規律的基礎上,闡明教育工作的原則、方法和組織形式等問題,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和方法上的依據。

二、教育學的性質

(一)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科學。

我國在戰國末期出現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但是,作為教育科學體係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在總結人類教育實踐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經過長期積累而發展起來的。一般認為到了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所著《大教學論》(GreatDidacticofComenius)(1632)是教育學產生的標誌。而最早以“教育學”命名的專著是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的著作《普通教育學》(1806)。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於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苴擀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待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係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教育學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二)教育學在教育科學體係中的地位

教育科學是以教育規律為其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學科的總稱。學科有兩種含義:一是指一門科學的分支,二是指課程的組成部分,與教學科目通用。教育學是教育科學體係中一門基礎性學科,其基礎性表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由於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或教育學自身的分化,產生了一係列新的學科。如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教育學逐步與其他學科結合,產生了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經濟學、教育財政學、教育政治學、教育倫理學、教育衛生學、教育管理學、教育統計學、教育測量學、教育評價學、教育法學、教育工藝學、教育未來學、比較教育學、教育史、教育心理學,等等。教育學自身的逐步分化又產生了許多相互聯係的教育學科,如課程論、教學論、德育原理、各科教學法。又由於教育對象的分化,導致教育學研究對象的專門化:由研究不同的受教育的對象分化出研究各年齡階段教育特點的教育學,如學前兒童教育學、普通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各種特殊兒童教育學,如聾啞兒童教育學、盲人教育學、弱智兒童教育學、工讀教育學;此外還另有家庭教育學、工程教育學、軍事教育學、職業教育學等。

第二,教育學的基礎性也表現為它的基本原理構成教育科學中其他學科的理論基礎。通常所說的教育學往往指普通教育學。其實“普通教育學”有兩方麵含義。一是以普通中小學教育為研究對象的,屬年齡教育學,與學前兒童教育學、高等教育學、成人教育學相區別。最近若幹年來國內的普通教育學又分化為小學教育學、中學教育學。二是以教育的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其原理具有一般性,具有普遍使用的意義,它的許多基本原理構成其他許多分支學科的理論基礎。因此學好教育基本原理對學習其他教育學科來說,具有理論上的奠基意義。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教育學是教育學科體係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三)教育學與教育方針、教育經驗的關係

既然,教育學的任務在於揭示教育的規律,所以它與教育方針、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針政策是人們根據一定的需要而製定出來的,它是人們主觀意誌的體現。作為一種正確的教育方針政策,它是依據科學的教育理論和當時的現實狀況及其需要製訂出來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觀規律。盡管如此,教育方針政策隻是符合了教育規律,卻不能代替教育規律。人們隻能認識教育規律,而不能製造教育規律。教育規律與教育方針政策是絕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學雖然也要闡明一些教育方針政策的問題,但是,教育的方針政策並不是教育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和最終依據。如果把闡發、論證教育的方針政策作為教育學的主要任務,就會忽略對教育規律的探討,舍本逐末,最終導致按主觀意誌辦教育的錯誤。

教育學也不等同於教育經驗彙編。教育經驗彙編多為教育實踐經驗的彙集,它們還隻是表麵的、局部的、個別的具體經驗,尚未揭示出教育規律。當然,教育學不能離開教育的實踐經驗,經驗之中有規律。我們應當重視教育經驗,將教育的實踐經驗提高到理論高度,從教育經驗中總結出教育規律,以豐富和發展教育學。但是,如果把教育學變成教育經驗彙編,僅僅滿足於教育經驗的介紹,那就會否定教育學是一門科學,這也是錯誤的。

總之,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不同的曆史階段中,教育具有共性,又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在不同的社會裏,由於教育學所研究的教育實際不同,研究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對教育的認識不同,因而有著不同的教育學。今天,我國的教育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重研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教育,批判地繼承教育學遺產,吸取當代外國的有益的教育經驗,闡明教育的普遍規律和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特殊規律及其原則、內容、方法,用以指導我國的教育實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特別是教育現代化服務。

三、教育學的產生和發展

在這裏,我們必須指出的是,教育學與教育科學是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概念。在教育學成為真正的科學以前,教育科學與教育學是一致的。但當教育學從哲學中分化出來,而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再逐步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時,教育科學出現了一個學科群,這時,教育學就不再是教育科學的代名詞,而成為教育科學中一門基礎學科。所以,我們論述教育學的產生與發展過程時,實際上與教育科學的發展過程是同步的。

(一)教育學的萌芽階段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裏,教育學處於萌芽階段,還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經驗,都混雜在他們的哲學著作或政治著作、語言記錄中。如《論語》一書,就彙集了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孔子關於哲學、政治、倫理和教育方麵的言論。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教育思想,散記在他的哲學著作《理想國》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