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2 / 3)

在人類曆史上,最早出現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我國的《學記》。它大約出現在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年,比外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羅馬帝國教育家昆體良所著的《論演說家的培養》一書,還早三百來年。《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經驗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書雖隻有1229個字,卻對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學校教育製度和視導製度,教育和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以及師生關係等問題,作了精辟的論述。如“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淩節而施”,“長善而救其失”“禁於未發”,“教學相長”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育的規律,成為千古傳誦的教育格言,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在我國封建社會裏,也湧現出不少優秀的教育著作,像韓愈的《師說》、朱熹關於讀書法的《語錄》、顏元的《存學篇》等,對師生關係、如何讀書與學習,都作有精湛的論述。我國豐富的教育遺產,是值得我們自豪的。我們應該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使其更好地為今日的教育服務。

但是,在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裏,或在歐洲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裏,所有教育方麵的著作,多屬論文的形式,停留於經驗的描述,缺乏科學的理論分析,沒有形成完整的體係,因而隻可以說是教育學的萌芽或雛形。

(二)教育學的獨立形態階段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資產階級為了培養他們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們的主張,采取了—些新的措施。資產階級教育家為了闡明他們的教育主張,總結教育方麵的經驗,寫出了一些教育著作,教育學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寫出了《大教學論》。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在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張建立適應學生年齡特征的學校教育製度,論證了班級授課製度,規定了廣泛的教學內容,提出了教學的便利性、徹底性、簡明性與迅捷性的原則,高度地評價了教師的職業,強調了教師的作用。這些主張,在反對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學方麵,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1776年德國的著名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開始講授教育學,這是教育學列人大學課程的開端。後來,赫爾巴特繼承了康德的教育學講座,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這是一本自成體係的教育學著作,它標誌著教育學已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曾一度影響世界,對許多國家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國“五四”以前的學校教學,也深受赫爾巴特教學思想的影響。

總之,在這一階段中,教育學已具有獨立的形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對教育問題的論述,逐漸從現象的描述過渡到理論的說明,強調了教育要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和天性,開始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論述教學問題。如誇美紐斯提出了一切知識都應以感覺為開端;赫爾巴特根據心理活動的統覺作用(統覺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觀念吸收新觀念,並構成統覺團。統覺團越豐富、越係統化,就越能吸收新知識),提出了教學的四個步驟。但是,他對自己的理論的論證方法,不是依靠與自然現象相類比,便是采用思辨式的演繹和推理,未能運用實證和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問題,因而,他們的教育著作尚未達到真正科學化的地步。

(三)教育學發展的多樣化階段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學、社會學、法學、倫理學、政治學等經驗學科逐漸興起。這些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對教育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教育學不僅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的研究成果,而且也逐漸利用社會學所常用的實證方法(搜集資料,進行調查、統計,根據事實進行客觀的記述、比較、說明,探究其規律)和心理學所采用的實驗方法來研究教育問題,使教育學不再僅僅是根據一定的理想和規範去考察教育,而是從教育事實出發,對其進行客觀的分析與研究,從而使教育學向著實證的社會科學轉化,在科學化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同時,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條件不同、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因而,自19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學,並形成了許多門類,教育科學迅速地發展起來。現就其中最著名和影響較大的幾本著作介紹於下:

1861年出版了英國資產階級思想家、社會學家斯賓塞的《教育論》。斯賓塞是英國著名的實證主義者,他反對思辨,主張科學隻是對經驗事實的描寫和記錄。他提出教育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怎樣生活。他運用實證的方法來研究知識的價值問題,認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識最有價值,其次則是間接保全自己的知識,其他的知識價值次第下降。在教學方法方麵,他主張啟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反對形式主義的教學。斯賓塞重視實科教育的思想,反映了19世紀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對教育的要求。斯賓塞的教育思想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色彩。

20世紀初,歐美的教育學者利用實驗、統計和比較的方法研究教育問題,出現了“實驗教育學”。“實驗教育學”這個名稱是1901年由德國的梅伊曼首先提出的。他認為過去的教育學是概念化的,往往與實際相抵觸,為了防止僅僅根據理論和偶然的經驗下結論,必須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另二名德國教育家拉伊1903年出版的《實驗教育學》,完成了對實驗教育學的係統論述。拉伊的實驗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是生物學,他認為每一種生物都是按照:“感受——整理——表現(或表達)”這一公式來活動的。他把這一公式應用到教育過程中來,主張學生的學習,首先是通過觀察,獲得印象,構成知覺(感受);其次是把所獲得的印象和知覺進行加工(整理);最後付之於行動(表現)。他嚴厲批評舊的經院式的教學僅僅集中在學生的感受方麵,而輕視學生的加工整理方麵,忽略學生的表現方麵。實驗教育學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教育,無疑是教育學的一個進步。但是,實驗教育學者把人和動物同等看待,把兒童的發展解釋為純生物學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性。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實用主義教育學說,這種教育學說為杜威所創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義與教育》。杜威從實用主義出發,反對傳統的教育以學科教材為中心和脫離實際生活;主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學習,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和“從做中學”。他的這種學說是以“經驗”為基礎,以行動為中心,帶有某種經驗主義的色彩。杜威的教育學說,從20世紀10年代到40年代,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被一些資產階級學者標榜為“新教育”、“現代教育”。從此,西方教育學出現了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現代教育學派的對立局麵。

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在列寧、斯大林的領導下,進行了20多年的教育革命實踐活動,取得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於1939年出版了由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這是一本試圖以馬克思主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闡明社會主義教育規律的教育學。這本教育學於1948年和1956年曾作過兩次修改,在前蘇聯和我國產生過很大的影響。該書繼承了17至19世紀歐洲的傳統教育思想,重視係統知識的教育,強調課堂教學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其積極的意義。它的主要缺點是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發展學生的智力重視不夠。

在我國,1949年以前,自1901年王國維翻譯的日本立花銑三郎講述的《教育學》(刊登在《教育世界》上,實際上是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起,教育理論發展呈兩方麵態勢:一方麵是翻譯介紹國外資產階級的教育學,另一方麵也在創編自己的教育學,出現了一些比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憲承的《教育概論》,吳俊升的《教育哲學大綱》,錢亦石的《現代教育原理》等,從體係到內奢都比較完整、係統、充實。這些著作,在我國近現代教育學科的建設上,曾起過積極的作用。

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無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楊賢江於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綱》,這是我國第一本試圖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論述教育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