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社會對教育的製約作用(2 / 3)

2.不同生產力水平的社會,其教育形態也各不相同。

上述五種教育曆史形態,主要出於社會製度方麵的考慮。如果從生產力與教育的相互關係的角度著眼,還可以將它們進一步合並成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三種形態。原始教育主要就是原始社會的教育,它是建立在原始生產的基礎之上的。它的特點上文已經講了,就不再多說。古代教育則包括奴隸社會的教育和封建社會的教育兩部分,它們都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生產基礎之上的,其共同特點是: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學校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教育內容主要是治人之術,個別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它們都是現代生產的產物,是適應機器大生產和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而形成的教育體係。它們的共同點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機會趨向平等,教育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麵日益現代化。

近年,有人認為,單純從社會的角度來考慮教育的曆史發展,很難解釋教育這一社會現象的特殊本質和內在邏輯,容易出現簡單化、公式化的傾向,因而主張“以教育自覺實施的程度作為衡量不同時期教育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以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每一次由自發到自覺的質變及由這種質變導致各類教育從社會不同層次中的分化、獨立作為劃分教育發展不同階段的內在根據,而以學校教育的深度、廣度及其與社會生活的聯係,對社會發展影響的程度作為衡量不同階段教育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這種觀點是基本正確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點並不能(也不用)否認教育的社會曆史性。社會對教育的製約,教育曆史對社會曆史的依賴,始終是教育的一個基本方麵。

二、社會對教育的製約作用

以上講的隻是教育的社會製約性的外在表現。社會對教育的製約究竟是從哪些方麵、哪些渠道進行的呢?下麵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生產力對教育的製約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生產力又是其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的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係乃至其他一切社會關係的變化,推動和製約整個社會的發展。生產力對教育的製約作用,正是社會生產力對社會各因素的這種最終決定作用的一部分。具體地說,生產力對教育的製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1.製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原始生產的條件下,社會生產生活中需要的隻是有經驗的勞動者。因此,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培養個體一種“原始的豐富性”。它使個體勝任不得不麵臨的各式各樣的原始工作。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社會日益分裂成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大對立部門(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就是如此)。教育目的因而也出現分裂,就是把腦力勞動者的子女培養成忠臣(或統治者),把體力勞動者的子女培養成順民。在機器大生產條件下,由於社會生產需要的變更,教育目的又出現新的變化,不僅要為社會培養良好的公民,更要培養社會生產急需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在正在來臨的信息社會(或稱後工業社會)中,知識經濟的比重越來越大,教育正趨向於為社會培養自由的個性。

2.製約課程的門類、結構和內容。

社會生產力對教育目的的製約,直接影響著課程的門類、結構和內容。在原始生產的條件下,沒有什麼專門的課程,課程本身與社會生產生活是融為一體的。到腦體分離的時代,學校課程開始分類,但門類不全,且多是屬於哲學、政治、倫理、宗教、音樂等人文學科以及語言、文字、算術、邏輯等工具學科。與生產力直接相關的自然學科門類很少,比重甚微,一般隻有幾何、天文與醫學。這些學科還常常受到神學的侵蝕。如西歐中世紀的初等學校裏,算術教學大部分變成了數字的宗教解釋。“1”成為惟一的神(上帝)談話的誘因;“2”是關於耶穌基督的兩重性格(神性和人性);“3”是關於神的三位一體(指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分別指上帝、耶穌和教會);“4”是關於四個福音傳道士等等。但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尤其是產業革命之後,課程有了新的變化,增加了學校中數學、自然學科和基礎學科的比重,並且出現了文理、理工、理醫相結合的特點。與此同時,不斷發展的生產力對這些課程的內容也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

3.製約教育事業的速度、規模和結構。

生產力這方麵的製約作用,具體地講,包括三個方麵。首先,生產力的發展速度製約教育的發展速度。曆史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如果它的生產力發展速度快,它的教育發展速度常常就快;如果它迫切希望加快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速度,它的教育發展速度也會加快;脫離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大力發展教育的事情也有是的,但沒有能長久得了的。其次,生產力的發展規模製約教育的發展規模。這-了亨麵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規模決定著社會剩餘財富的多少,從而決定著可以受教育的人口的多少;另二方麵也是因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規模還直接製約一個國家在教育經費方麵的支付能力。一個社會的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給,都與其社會生產力密切相關。最後,生產力的結構製約著教育的結構。任何一個社會的生產力,都存在著地區差異、產業差異和水平差異。各級各類學校和專業的比例以及學校之間的銜接關係,都要與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否則就會導致教育事業內部的比例失調,造成部分畢業生的結構性失業。

4.製約教育教學的方法、手段和組織形式。

社會生產力對教育教學方法的製約是很明顯的。在原始生產的條件下,生產工具極為缺乏,師生之間也隻能手手相授、“口耳相傳”;在腦體分離的條件下,教育嚴重脫離社會生產生活,於是,讀經就成了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而在現代生產條件下,實驗法又成了一種有象征意義的新方法;至於在今後的信息社會,個人的獨立探究活動必將占據突出的地位。社會生產力對教育教學手段的影響更為直接。十幾年前課堂教學中使用的還隻是黑板加粉筆、模型加地圖的簡陋工具,而現在幻燈、投影、電影、廣播、電視、錄音、錄像、衛星、多媒體電腦、語言實驗室和其他專用教室,大量地湧進了教育教學領域,使教育教學發生了意義深遠的變化。生產力對教學組織形式的影響也廣為人知。,從原始生產條件下的無組織教學,到腦體分離條件下的個別教學,再到機器大生產條件下的班級授課製以及今天逐漸興起的個別化教學,生產力的製約作用都昭然若揭。

(二)政治經濟製度對教育的製約

政治經濟製度是政治製度和經濟製度的合稱。前者是規範政府、政黨、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內政及國際關係方麵活動的製度,是上層建築中最強有力的部分;後者是指社會的經濟基礎,亦即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它們共同構成了社會的製度層麵。由於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它們對教育的製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我們把它們放到一起討論。

具體地說,政治亭製度對教育的製約,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麵:

1.製約教育目的的性質及部分教育內容。

在一定的社會中,教育該培養具有什麼樣的政治方向、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的人,這是直接受社會政治經濟製度製約的。在原始社會中,社會的政治製度尚未形成,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英勇、合群、無私的氏族成員。在奴隸社會中,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在教育中沒有發言權,奴隸主貴族依靠強權對奴隸進行殘酷統治,因而教育的目的隻是培養奴隸主貴族和軍人。封建社會是以禮教、宗法和等級製度為後盾的,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以培養忠臣、順民、武士和維護作為封建秩序基礎的各種教義的教士。資本主義社會,公民開始成為教育的培養目標。這種公民既不同於忠順的臣民,又不同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私民”。它追求獨立,富於參與精神。但他們內部仍然存在剝削關係和階級的對立。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教育的目的將是培養平等、自由的勞動者,真正的社會公民。由於教育內容是為教育目的服務的,政治經濟製度對教育目的的這種製約作用,對教育內容而言也是適用的。在教育中,社會學科的內容與結構直接受政治經濟製度的製約;即使是自然學科,它在學校中的地位與比重,也都受到政治經濟製度的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