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羊從天上來(1 / 2)

從“五熟釜”到“鴛鴦鍋”

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辭典裏,敘舊等同於吃吃喝喝。有天上午,一個久未謀麵的朋友來電,說是剛從國外回來,想著見見一班舊友。

拎著電話討論許久,最終決定去吃火鍋。由頭是這樣的:朋友在國外生活幾年,臨回中國前,當地老外請他饕餮一餐。盛裝前往,原來是吃火鍋。一鍋滾燙到沸的芝士,一盤切好的烤麵包,讓他無比懷念這裏的紅辣椒、肥牛肥羊。

耶和華不是早就說過了,地上走獸能吃的隻有蹄子分兩瓣並且會倒嚼的?他們老外怎麼就不琢磨著好好吃牛吃羊,整天圍著那些“臭烘烘”的東西幹啥?就是就是,朋友在電話那邊一個勁地附和,這不,連個火鍋都得回來吃才香!

說到吃火鍋,大概算得上是中國最平民化聯絡感情的方式了。關於火鍋的由來,說法不一而足,比較統一的一種是說大約在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宗把陶製的鼎當成鍋,把能吃的食物統統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他們管這一大鍋煮熟的食物叫作“羹”,又因為食物投入沸水中,會發出“咕咚”聲,所以又叫作“古董羹”。據說這就是最早的火鍋。

而據《魏書》記載,三國時代,曹丕代漢稱帝的時候,已經出現了用銅製成的“五熟釜”(分成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烹煮不同食物),這簡直就是如今“鴛鴦鍋”的始祖。

到了唐朝,火鍋開始流行。看看白居易的《問列十九》就能略知一二: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北宋時,在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不過火鍋登上大雅之堂,應該好好謝謝蒙古人出身的清朝皇帝們。清宮禦膳食譜上就有“野味火鍋”這道菜,用料是山雉等野味。為此我還特意去查閱了“滿漢全席”菜譜,一款“八花火鍋”躍然紙上。不過那原料可講究:明蝦、桂魚、雞脯、豬裏脊、牛肺、雞肺、目魚、赤貝、鮮冬筍、鮮蘑菇。

據說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在他多次巡遊江南時,所到之處都備有火鍋。嘉慶皇帝剛登基,正月裏就在宮中大排“千叟宴”,全席共享火鍋一千五百五十多個,應邀品嚐者超過五千餘人,算是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不過有些食客據此得出結論:火鍋是中國獨創美食,卻也未必。試想,沒有原產南美秘魯的辣椒,又哪來現在的川味火鍋?看來拿來主義,老祖宗可比我們懂。

“老外”怎樣吃火鍋?

·印度“咖喱火鍋”

印度最著名的火鍋。以當地特產咖哩、番葉、椰子粉、香料等熬湯,涮燙魚頭、草蝦、雞肉、牛肉等。

·朝鮮“酸菜白膘”火鍋

朝鮮火鍋的標準款式。酸菜一般在冬季用鹽水醃泡而成,白膘肉即是五花肉,先蒸過一遍以去除油膩,切成片後放進海參熬的湯裏,吃時再配以血腸、蛤蜊等。

·韓國“石頭火鍋”

韓國最傳統的火鍋。湯底盡是辣椒油、辣椒粉等辣味調料,上麵蓋滿肉塊、肥雞塊,吃時會辣出滿頭大汗和眼淚,真可謂“辣死人不償命”。

·泰國“冰炭酸辣火鍋”

在比較正式的宴席中,泰國人喜用火鍋,一般整鍋煮好後才端上桌。先喝一杯冰茶或冰奶再開吃,說是“冰炭結合”。湯底添加天然植物香料,以酸辣口味為主,比較類似吃大碗酸辣海鮮湯的感覺。

·日本“紙火鍋”

誕生於一九四零年,原是日本雪雁火鍋的專門器皿(紙可以吸收雪雁肉的油脂,使口感清爽不膩)。這種特殊的紙可在高溫下烹煮三個小時,吃時先將日式高湯、淡醬油、味精汁以24:2:1比例搭配放入紙鍋慢慢加熱,再放入牛肉片、魚片、鹿肉片等即可食用。

·瑞士“奶酪火鍋”

在陶製鍋子裏先放入奶酪,待煮成液體狀後加入大蒜、一定數量白葡萄酒和果酒,再用長柄叉叉烤過的法式麵包、新鮮的蔬菜、海鮮蘸食,直到火鍋中的液體奶酪快要燒幹燒焦時為止。

·瑞士“布根地鍋”

將醃過的牛、羊等肉類插上叉子,放入煮熱的橄欖油鍋中,油炸三十秒至兩分鍾不等,再依不同食材搭配不同醬料(共八種)享用。如雞肉和牛肉搭配甜味辣椒醬;蛋黃汁醬配明蝦等海鮮……用餐時會附上一碗水蜜桃,以去除油膩口感。

·瑞士巧克力火鍋

很受瑞士女孩子們青睞,食用方法和奶酪火鍋差不多。先將巧克力放入鍋中煮,完全溶化後再用長柄叉略帶酸味的水果,如蘋果、奇異果、小蕃茄等蘸食。

(一個有趣的傳統習俗,在瑞士吃這三種火鍋時如將食物掉入鍋裏,男士要提供白酒一瓶,女士要獻上香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