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 少兒時期(1 / 1)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父母每天要出工,5歲的我從此就每天獨自一人在家了。直到我長到8歲開始上小學。

以前的農村,每到夏天,白天蟬鳴陣陣,夜晚蛙聲一片,河裏魚蟹成群,園裏瓜果累累。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季節。每天清晨,帶上一根很長的竹竿,沿小河岸邊走,在岸邊的樹上就能找到蟬蛻,一般一天能找二十多個,運氣好的話能找到四、五十個。一周下來積攢的蟬蛻能賣3毛錢左右(那時的供銷社都有一個收購部門,幾乎什麼都收)。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很好的收入!一個夏季的收入能滿足一個學期的學雜費(那時小學一年級的學費是1。8元,可是一般的家庭還是負擔不起的,要想上學,就隻能自己想辦法掙錢)。

找了幾個小時的蟬蛻,回到家裏自然是很餓。父母都已經出工去了。當時的條件也不允許做飯吃,於是,園裏的瓜果(黃瓜、菜瓜、香瓜、番茄、紅薯等)就成了很好的食物。

吃飽了瓜果,就要做最愜意的事了:下河洗澡(水鄉農村的孩子,一般很小就會遊泳了)!泡進碧清見底的河裏,先洗掉一身的汗水,再做幾個自己喜歡的動作(一般是漂浮、紮猛子),然後就是做關鍵的事情了:摸河蚌、掏毛蟹、抓王八,比較大的孩子偶爾還能抓到黃鱔。直到大人們來喊回家吃午飯,我們基本都泡在水中。(現在的河水已經臭氣熏天,別說下河遊泳、抓魚,就連走到河邊都覺得難受了)

下午因為天氣太熱,一般是除了找樹蔭睡覺(家裏是熱得無法睡覺的),就是泡在水裏。

晚上還有活動:找黃鱔、抓田雞(青蛙)。點上一盞油燈,帶上一個有蓋的桶(蓋的中間會開一個10cm左右的洞),沿田埂走,看到有黃鱔或田雞就抓住放進桶裏。

平時吃飯(說是吃飯,其實是喝粥,而且不是白米粥。是添加了青菜或者是胡蘿卜又或者是紅薯等。這樣做不是像現在這樣是為了調劑口味和營養,而純粹是為了節省大米。如果不這樣做,一個月的口糧,半個月就吃完了。米飯更是一個月都難吃到一頓。我小時候常想:要是每天都能吃上一頓米飯該多好啊!),下飯的一般就是鹹菜,豬肉更是每年春節才能吃到的佳肴(也不是每家春節都能吃上豬肉)。雖然養雞下蛋,但是,蛋是要賣錢的,除了有親戚來時能用3個雞蛋蒸一碗雞蛋羹(我們那裏叫‘燉雞蛋’),或者孩子生日(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好像從來沒有過過生日)那天煮一個雞蛋外,是別想吃到雞蛋的。所以夏季是每年飯桌最豐盛的季節(也是一年中補充營養的季節)。很多種自家種植的蔬菜,搭配水產品(自己抓的那些河蚌、毛蟹、黃鱔、王八、田雞等)也算是很豐盛了。這種好日子一般能過到9月中旬。隨著氣溫的下降,蟬蛻沒有了,也不能下水了,但在河邊掏毛蟹、摸河蚌卻還能繼續大約一個月。

我在8歲上小學一年級那年秋天,沒有了蟬蛻收入後,就開始用我哥留在家裏的工具,搗鼓做小板凳,雖然開始做的基本不成形狀,但是卻給我的一生奠定了基礎。經過大約一年的搗鼓,加上我哥的指點,我的第一件作品終於上市了:我父親將我做的一條小爬爬(很小的小板凳)拿到早市上成功的換回了一毛五分錢!(大人是不能搞副業的,即使是業餘時間。所以我哥隻能去村辦小工廠做活掙工分。而我是個孩子,不在管理範圍,做點東西就沒人管了。)

家前屋後、河邊圩頭,到處是樹,這為我源源不斷的提供了6年的資源。到初中畢業,我從開始的小爬爬,做到了大板凳(配套8仙桌用的,高48-52CM,長1100CM),價格也從一二毛到了二塊五,這直接的幫助我完成了我的初級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