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交通擁堵,在世界上可是排名超前的,這正如同它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一樣穩固。眾多的人口和過多的車輛是大家公認的擁堵原因。然而,我卻要說,這些雖然是原因,卻不是主要原因。
我剛到北京時住在豐台區的長辛店鄉(因工資水平無法承擔市區的房租,隻能在遠離市中心的地方租房居住)。每天上下班都要經過一個很有名的堵點-盧溝橋。為了不遲到,每天早上六點多就要出發,晚上到家時往往都快八點了。有一段時間因為特殊原因,住到了通州,每天的必經之路是京通快速(是另一個每天必堵之路)。
這2個堵點(應該還有其它地方,隻是我不知道)有一個共同特點:每天上午6:30-9:30是進京方向擁堵,出京方向很暢通;每天下午16:30-19:30是出京方向很堵,進京方向很暢通。於是,我就想,如果在路中間劃出一個限時車道,每天上午為進京單行,下午為出京單行,這樣既不要花成本,也能解決擁堵,何樂而不為?
沿環路(二環、三環、四環都差不多)主路行駛,你會發現,很多出口和入口相隔的非常近。於是需要進入主路和離開主路的車輛在相互避讓和等待中壓製了後車的行駛速度。更多車輛的減速,導致了擁堵的產生。如果適當拉開出口和入口的距離,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擁堵?
長安街(及其沿線)你肯定不陌生。在這裏你經常會看到一個現狀(其它地方也有,隻是沒有這裏頻繁):所有車輛都集中在最邊的車道上緩慢行駛,而最裏麵的兩條車道上沒有一輛車。每隔幾十米,會有一個交警在監督車輛不要駛進內側車道。等待一段時間後,會有一兩輛豪車飛馳而過,交通管製也隨之結束,道路恢複正常。
2008年10月19日上午,三環輔路(花園橋)封閉一個半小時(沒采取任何分流措施),導致三環輔路雙向各堵塞六公裏(公交車大多數都走輔路),數萬人不能正常工作。事後得知,是舉辦什麼馬拉鬆比賽,那裏是比賽經過的路線。不能否認,全民健身是件好事,可為了健身總不能妨礙別人正常工作吧?如果沒人去工作,社會財富由誰去創造?不創造出足夠的社會財富,誰會去搞各種娛樂活動?在沒有飯吃、沒有衣穿的情況下,你還會去參加比賽?更何況可以比賽的地方多得是,為什麼非要挑選在交通要道上?是顯示主辦方有權?
以上幾條,都是交通資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了交通擁堵,它跟人的因素、車的因素有絲毫關係嗎?
每天坐幾個小時公交車,對一個上班族來說,是件很消耗體能的事。如果真能‘坐公交’還好些,但實際上基本都是‘站公交’。即使你在起點站等了幾趟車,占到了座位,也不得不在一兩站後讓給老年人!開始的時候在車上遇到老年人的概率很小。後來,北京市實行老年人免費乘車製度,於是車上老年人的數量就越來越多。在車上,你會看到晨練的、買菜的、運水的(帶著幾個或十幾個水桶,注意,是桶,去很遠的山裏灌山泉運回家)老人。他們成群結夥,經常是一夥人上車就包圓(全部占有的意思)了所有的座位。我有一個室友(同住在一個農家大院)是個公交車售票員。她曾跟我說,有一次,車到了終點站,一個老人還不下車。她就去提醒他下車。那人說,沒事,我一會還跟你車回去;我在家裏無聊,就出來坐車透透氣。
實在受不了每天幾個小時的‘站公交’,於是我拿出幾年來所有的積蓄,買了一輛車,結束了‘站公交’曆史。我一個人買車,不會對交通產生任何影響。然而,是不是很多買車的人,是出於跟我同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