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十五 女兒(1 / 1)

都說時間如穿梭,轉眼間女兒碩士畢業了。然而,她的就業卻是令我們頭疼的事。

現在的單位用人真是很奇妙。我因為沒有文憑,在以往的應聘過程中屢屢落選。女兒拿著碩士文憑,卻因為沒有工作經驗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即使有一兩家願意錄用的,那工資也剛過了最低工資標準線,都沒有她母親在家政公司幹小時工的工資高,根本養活不了自己。

我們先算一算,現在的最低生活費用是多少(以北京為例):房租800元(五環外合租,如果在四環內租獨居,最少要7000以上);吃飯1200元(早餐5元、午餐15元、晚餐20元。如果每頓都吃24元的包子,則一個月需要2160元,所以吃包子是萬萬吃不起的);交通費300元(隻供上下班,其它外出產生的費用隻能在‘其他開支’裏支出了);通訊費100元;水電費150元;服飾、化妝品150元;同事聚餐消費200元;其它開支200元。合計3100元。這還不能有生病和其它意外事件發生,不能撫養孩子(要真心感謝那些有小三小四甚至小十幾為他們生孩子的人,他們解決了多少人的生活困難問題啊)和贍養老人。所以,在北京的最低生活費用是大於等於3100元。

可是2014年北京的最低工資標準是1560元,2015上調為1850元。上海最高是1820元,貴州和重慶最低,是1250元。我真搞不懂,這最低工資標準究竟是根據什麼製定的?

我們再看看平均工資(2014年)。北京市最高,非私營企業是102268元,私營企業是52902元;其次是浙江,非私營企業61572元,私營企業38689元;最低的是河南,非私營企業42179,私營企業27414。重慶分別是55588元和40139元。那些拿最低工資的人拖了人家多大的後腿啊?

從數據可以看出,非私營企業的工資要高出私營企業很多(老總的工資更是高的驚人,幾百萬年薪根本不稀奇。他們一年的工資相當於人家幾輩子的工資),可是那些國營單位卻每年虧損(大家都知道的最典型的有高速公路和兩桶油),向國家申請補貼。虧損企業為什麼工資還那麼高?為什麼從來不向外公布他們的明細賬?不向外曬曬職員(主要是領導)的個人收入?

既然講平均,那麼就來個徹底的平均:全國範圍內所有單位、所有崗位,基本工資標準全部統一為3000元/月(隻要你參加工作,不管你在什麼樣的單位,也不管你是什麼職業)。然後加上各種補貼(補貼標準也是統一的並公布於眾)。補貼包括:地區差補貼(0-2000元)、領導級別補貼(1000-10000元)、學曆補貼(0-2000元)、工作能力補貼(0-2000元)、工齡補貼(0-1000元)、特殊工種及危險作業補貼(1000-10000元)。如果真能這樣實施,那麼最低月工資是3000元,滿足生活之餘還能稍有積餘;最高月工資是20000元,也基本滿足富裕(非奢侈)生活,降低了貧富分化差距。可惜這隻是我的個人想法,永遠不可能實現!

工資高的單位進不去,能進去的單位又養活不了自己。她隻能選擇離開這大都市,另尋就業門路。

經多方聯絡,最後去了她一個小學同學的單位。

她那位同學是我們同村的。從小學開始,考試就基本沒及格過,勉強上到初中畢業(普及初中,是不需要考試,可以直接上的)就開始打工了。他的家境比較殷實,他掙的錢都是自己攢著,不需要花。幾年後(我女兒大學畢業那年),他準備辦企業。他父母很痛快的拿出三十萬對他說:“這其中的一半是你同齡的孩子上學所需要花費的錢,你沒花,我們給你攢著呢。另一半是準備給你以後成家用的。現在都交給你,你就大膽的幹吧。”他用自己這幾年打工攢的二十萬加上這三十萬,順利的辦起了一個化工廠。現在,這廠的規模越來越大。他說他的目標是讓自己的企業成功上市!

今年的網上流行這樣一句話(是針對高考生的):‘你不要糾結報什麼學校和什麼專業,反正你畢業後都是為那些沒考上大學的人打工的’。是誰寫的這句話?寫得也太真實了吧?

以前農村人能夠擺脫‘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的唯一機會就是考上大學。現在考上大學好像反到成了累贅。這算是曆史在進步還是在倒退?十幾年的寒窗生涯,兩頭見星星的勤奮,十幾二十萬的花費到頭來也就換回一段痛苦的回憶。

我女兒考上大學和碩士時,親朋們紛紛表示祝賀。現在來看,她能考取,是她的幸還是她的不幸?這很讓我困惑。哪位朋友能給我解惑?

我小女兒上學前,我就定了一條原則:一切以她興趣為主,絕不看重成績,堅決拒絕老師的額外補課和沉重的家庭作業。不能因為上那無用的學而讓孩子失去一個快樂的童年!

我的這個決定不知道是對還是不對?這隻有她以後自己去評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