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認為,福建的工夫茶才是真正的茶道,陸羽的《茶經》便對工夫茶有詳盡的記述。烹飪工夫茶,茶具以宜興產者為佳,通常一茶盤有一壺四杯,壺盤器皿皆極精巧,“杯小而盤如滿月”,“且有壺小如拳,杯小如胡桃者。”到閩南一帶作客時,主人輒以工夫茶奉客,先將烏龍茶裝滿茶壺,注入沸水後,加蓋,再取沸水遍淋壺外。此時茶香四溢,乃端壺緩緩斟茶,挨次數匝入杯內,必使每杯茶湯濃淡相宜。飲茶時先賞玩茶具,次聞茶香,然後細口飲之。這一番過程便足以陶冶性情,更不用說那小盅裏精靈似的濃釅茶湯了。嚐見閩南一業餘作者到省城修改劇本,隨身攜帶小酒精爐燒開水,改稿時照烹工夫茶不誤,怡然自得,乍見為之驚歎。據說閩南有喝工夫茶至傾家蕩產者,也有飲茶醉倒者,可見愛茶之深。
日本茶道無疑是從中國的工夫茶傳過去的。他們有一整套繁文縟節的茶道儀式,崇尚排湯,近乎神聖了。在日本的家庭裏作客時,奉侍茶道就隨便得多,也簡單得多。不論繁簡,茶道用磨研成粉未後泡製的濃茶是苦澀的。不過細加品嚐,確乎也有幾分餘甘足供回味。
旅閩歲月久長,尤其是這幾年戒了香煙後,對半發酵的烏龍茶家族中的鐵觀音就更偏愛了。
鐵觀音的魅力倒不在於烏潤結實的外形,它的美妙之處是茶葉有天然蘭花的馥鬱奇香,溫馨高雅,具有回味無窮的茶韻,是即所謂觀音韻。
我的生活中賞心樂事之一,便是晨起一壺佳茗在手,舉杯品飲,神清氣爽。一天的寫作也常常是從品茗開始的。最好的正宗的超特級鐵觀音,琥珀色的茶湯入口清香甘洌,留在舌尖的茶韻散布四肢百骸,通體舒泰。此時以佳茗喻佳人遂愈見貼切,鐵觀音真是麗質天生、超凡脫俗、情意綿長、舉世無雙了。
今春從香港帶來台灣產的鐵觀音,取名“玉露”。湖綠色的圓茶罐,用墨藍的棉紙包裹,襯以帶著白斑點的鵝黃色夾層紙,外麵的白色包裝紙上是明人唐寅的山水小品,古趣盎然。文字部分力求雅致,說“衝泡與享用佳茗,是一種由技術而藝術,藝術而晉至一種奇妙境界的曆程,貫穿這個曆程的基本哲理在得一個‘靜’字。”好一個“靜”字!這段文字深得廣告術之三味,別具匠心。開罐泡飲,茶湯呈嫩綠色,茶葉中依稀也有幾分觀音韻。奈何桔枳有別,總不如得天獨厚在安溪本土出產的鐵觀音味道純正。據說在台灣類似的鐵觀音很多,有一種叫“春之韻”的,這一芳名庶幾配得上佳人之稱。
“從來佳茗似佳人”,確是千古絕唱,此生若能常與佳茗為伴,則於願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