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

青春期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時期,伴著第二性征的出現,在形體上已是“大人”的中學生,在個性、社會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麵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獨立感、自信心十分強烈……

“我已經是初二的學生了,可不會做飯,不會幹家務,上學、放學都是父母接送,父母為我安排好了一切。我知道自己的生活能力很差,我也想獨立,也曾抱怨父母對我幫助太多、幹涉太多,可每次發完脾氣之後,又依然如故。真不知道脫離家庭後我該怎麼辦?”

這位同學所麵臨的就是一個依賴的問題。依賴的人常常表現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遇事祈求幫助,生活上尋求長輩的保護和照顧,總像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缺乏應有的獨立性。

青春期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關鍵時期,伴著第二性征的出現,在形體上已是“大人”的中學生,在個性、社會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麵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獨立感、自信心十分強烈,這一特點使其開始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追求心理上的獨立,要求有自己的天空、自己的世界。

這種內在的需求是走向獨立的開端,是中學生擺脫依賴的心理動力。但如果在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中缺乏信心,時常祈求他人的幫助,遇事總希望父母或老師為自己做出決定,會導致適應不良、能力萎縮、心理發育停滯等多種不良後果,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和成熟。

依賴的產生可能源自於外部因素,比較典型的原因是父母的過分照顧或過分專製。一切為孩子著想,處處為孩子代勞,必然導致孩子時時處處依靠父母;在過分專製的家庭,父母一味否定孩子的思想,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形成“父母對,自己錯”的思維方式,走上社會也覺得“別人對,自己錯”。這兩種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中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行動、增長能力、增長經驗的機會,妨礙了獨立性的發展。

擺脫依賴,重在自信。不妨按下麵的方法去做:第一步:請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有哪些事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有哪些是自作決定的。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第二步:分析上述行為,為每一項行為作出評判,看看你的自主意識到底占了多少。將自主意識很強的事歸納在一起,你如果做了,則當作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做;對自主意識中等,沒有按自己意願做的事,提出改進的想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自己的想法;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可重點突破,分級行動,逐漸以點帶麵,提高自我控製的能力。

回憶一下自己成長的曆程,這樣的言語也許不會陌生:“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你的任務就是學習,什麼事情都不用你管,有媽媽呢!”“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

……將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並把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父母、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幹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言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一周規定一天是“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決不依賴他人,完全自主。當你決定獨立時,犯錯誤和失敗是在所難免的,你決不能一遭挫折就退縮,而應該堅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