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說:“電話難道就一無好處嗎?至少即發即至,隨問隨答,比通信快得多啊!遇到急事,一通電話可以立刻解決,何必勞動郵差搖其鵝步,延誤時機呢?”這我當然承認,可是我也要問,現代生活的節奏調得這麼快,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你可以用電話去救人,匪徒也可以用電話去害人,大家都快了,快,又有什麼意義?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在節奏舒緩的年代,一切都那麼天長地久,耿耿不滅,愛情如此,一紙癡昧的情書,貼身3
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緊張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滅,隨榮隨枯,愛情和友情,一切的區區與耿耿,都被機器吞進又吐出,成了車載鬥量的消耗品了。電話和電視的恢恢天網,使五洲七海千城萬邑縮小成一個“地球村”,40億兆民都迫到你肘邊成了近鄰。人類愈“進步”,這大千世界便愈加縮小。英國記者魏克說,孟買人口號稱600萬,但是你在孟買的街頭行走時,好像那600萬人全在你身邊。據說有一天附帶電視的電話機也將流行,那真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了。《2001年:太空放逐記》的作者克拉克曾說:到1986年我們就可以跟火星上的朋友通話,可惜時差是3分鍾,不能“對答如流”。我的天,“地球村”還不夠,竟要去開發“太陽係村”嗎?
野心勃勃的科學家認為,有一天我們甚至可能探訪太陽以外的太陽。但人類太空之旅的速限是光速,一位太空人從25歲便出發去織女星,長征歸來,至少是77歲了,即使在途中他能因“凍眠”而不老,世上的親友隻怕也半為鬼了。“空間的代價是時間”,一點也不錯。我是一個太空片迷,但我的心情頗為矛盾。從《2001年》到《第三類接觸》,一切太空片都那麼美麗、恐怖而又寂寞,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尤其是寂寞,唉,太寂寞了。人類即使能征服星空,也不過是君臨沙漠而已。
長空萬古,渺渺星輝,讓一切都保持點距離和神秘,可望而不可及,不是更有情嗎?留一點餘地給神話和迷信吧,何必趕得素娥青女都走投無路,“逼神太甚”呢?寧願我渺小而宇宙偉大,一切的江河不朽,也不願進步到無遠弗屆,把宇宙縮小得不成氣象。
對無遠弗屆的電話與關山阻隔的書信,我的選擇也是如此。在英文裏,叫朋友打個電話來,是“給我一聲鈴”。催魂鈴嗎,不必了。不要給我一聲鈴,給我一封信吧。
1980年愚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