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全球產品創新和管理戰略(3 / 3)

從不同區域市場適用產品的角度劃分:主要依據不同地區市場特征進行劃分,可劃分為:國內市場產品、境內走出去產品、海外市場產品。

不管是哪種分類模式,都存在自身獨有的優勢和弊端。中國商業銀行應根據自身全球發展戰略,綜合考慮各種產品分類方法的特點,契合海內外業務需求,分別從產品營銷、創新與管理、風險把控等工作的特征與需求出發,建立多維度、分層次的自有產品管理架構,形成自有的全球統一的產品譜係。

第四節 全球產品管理戰略的執行

在建設跨國銀行集團的進程中,中國商業銀行要加快夯實產品管理和推廣的基礎工作,通過產品應用管理、產品流程管理、產品品牌管理和產品經理隊伍建設,提升優質產品和服務能力,逐步積累和提升品牌價值。

一、全球化產品的應用管理

(一)產品應用原則

賣得好的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產品。產品創新的最終目標是銷售市場需要的、盈利空間大的金融產品,更好地鞏固現有客戶關係並建立新的客戶關係,實現利潤最大化。

金融產品的應用推廣要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效益性。針對“what”即選擇“何種”金融產品進行推廣的問題,選擇進行應用推廣的金融產品要能為銀行帶來盈利,單個的產品若不能盈利,那麼與其他產品形成產品組合應能實現盈利。

2.實用性。針對“who”即麵向“哪些”客戶推廣特定金融產品的問題,在應用推廣前應該明確相關金融產品的銷售目標,針對具備統一的行業/區域/業務等特點的客戶進行推廣銷售。

3.時效性。針對“when”即“何時”推廣特定金融產品的問題,金融產品的推廣應該緊跟市場形勢,在適當的時間窗口快速、高效地推廣。

4.分層性。針對“where”即通過“哪些”渠道推廣特定金融產品的問題,根據產品的風險/收益特點,對金融產品的推廣渠道進行分層管理。

5.簡潔性。針對“how”即“怎樣”推廣特定金融產品的問題,產品應用推廣程序要簡潔、簡化。

(二)產品應用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1.產品經理和客戶經理的全產品線營銷協同。在全產品線營銷框架下,產品經理和客戶經理要構建一種權責明確、有效協作的協同發展機製。客戶經理承擔全產品線整體營銷職能,通過拓寬產品服務廣度、加深對單一客戶的滲透度,提高客戶綜合回報;產品部門負責產品管理工作,根據客戶關係部門的要求進行需求細化,提供專業化的產品營銷支持,對產品線的銷售量、利潤、產品質量和競爭力負責。

產品經理要對客戶經理進行產品的培訓,要讓客戶經理了解整個銀行的產品情況,客戶經理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向產品經理定製產品,要求產品部門提供相應的產品,並為客戶擬定一攬子、全方位的服務方案。與此同時,產品經理自身也要承擔其相應的營銷職能,產品部門既要負責本級的客戶,要負責客戶關係部門營銷客戶的產品創新、產品推介、營銷服務,同時還要負責全轄產品線係統發展的職責,當這兩種要求都擺在產品經理麵前的時候,要做好權衡和取舍。

2.產品分層應用管理。全球一體化的產品體係龐大而複雜,中國商業銀行在進行產品應用的過程中,應注重“層次化”管理的理念。

首先,要理清產品管理脈絡,對現有產品進行全麵梳理與評估。列出整個產品和服務清單,通過分析、評估和權衡,重新劃分、確定銀行產品和產品線,選出需要重點關注和營銷的產品,重點單項產品或重點係列產品,並組織產品管理人員進行產品市場潛力、客戶群結構、盈利能力、風險水平、營銷策略適應性等因素評估。

波士頓矩陣評估方法

區分問題型業務(高增長、低市場份額)、明星型業務(高增長、高市場份額)、現金牛業務(低增長、高市場份額)和瘦狗型業務(低增長、低市場份額),並采取針對性的營銷策略,即:問題型業務——增加資金投入,跟上迅速發展的市場,超過競爭對手;明星型業務——保持持續的投入,保持與市場同步增長,並擊退競爭對手;現金牛業務——采取穩定戰略,不必大量投資在擴展市場規模;瘦狗型業務——采取收縮戰略,出售或者清算業務,將資源轉移到更為有利的領域。

其次,根據風險水平,建立產品及產品係列的分渠道推廣機製。結合區域、網點管理層級及網點經營特點,清晰網點業務定位,體現全行大、中、小、微客戶分級營銷體係。在確保風險可控、流程可操作的前提下,構建金融產品分層次、分渠道推廣體係。對不同規模、不同人員設置、不同業務能力、不同風險把控能力的分支機構,分別設置不同的業務權限。技術和服務含量較高的金融產品應該設置較短的渠道,以保證技術和服務有效、準確、全麵地送達客戶端;而客戶選擇性不強但要求便利性的產品,則適宜采用較長的渠道。對於銀行業而言,沿著“總部——區域性分支——管轄機構——經營機構”的樹形分布,對應的客戶維護應該從大型的、具有複合性需求的客戶過渡到中小型的、需求單一而相同的客戶。相應地,產品的投放應該從複雜的、量體裁衣式的逐漸過渡到標準化的、可簡單複製的產品。

3.產品分渠道應用管理。一般而言,金融產品的營銷推廣渠道主要有以下幾種:傳統的櫃台銷售渠道,客戶經理營銷渠道,新興的電子銀行推廣渠道。各類渠道分別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櫃台渠道較為直接,容易與客戶進行麵對麵的交流,缺點是處於被動等待的地位,不利於主動拓展客戶和業務;客戶經理主動出擊、尋找和營銷客戶,是較為主動積極的營銷方式,尤其對於有特殊業務需求的客戶,可以做好一對一的溝通和營銷,準確把握客戶需求,缺點是客戶經理人員精力有限,不能適應大麵積、拉網式的營銷;電子渠道包括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新興渠道,優點是營銷的效率高、覆蓋麵廣,尤其容易為年輕客戶所接受,但是信息安全是電子渠道需要高度關注和保障的方麵。

要針對不同渠道的特點,推廣和營銷不同類型的產品:櫃台渠道主要銷售的是簡單常用、操作重複性高的產品,如對公存款類產品;客戶經理渠道主要營銷的是需要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的特定產品,如對公授信類產品;電子渠道可開展各類不涉及現金存取的業務,是未來銀行產品的主渠道,並可推廣新產品、新資訊,著重體現信息的前瞻性和及時性。

4.產品全流程化應用管理。產品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金融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在逐漸加快。因此,商業銀行的產品管理應該突出動態化理念,注重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管理,保證金融產品體係的可持續發展。

商業銀行的全流程產品管理,應著重關注以下幾方麵:

(1)建立海內外一體化的信息共享機製。明確前線營銷人員的產品需求信息彙集人職能,以及產品管理人員的產品創新執行方與協調人的角色定位。加強前、中、後台的信息溝通,充分發揮產品經理在創新中的信息篩選、創新資源協調及研發、推廣、後評價的主導作用,提高產品創意的形成與開發推廣效率。

(2)強化產品創新流程中的風險管理意識。金融產品創新客觀上會使得產品結構複雜化,促使風險內生化、非係統化與杠杆化,尤其是原創性的產品,往往涉及監管政策的空白區,不確定因素較多。因此,在創新過程中銀行總部應重視對新產品的風險管理,做好風險評測模型和係統風險分類體係。在保證各區域業務部門產品創新積極性的前提下,強化產品創新與管理各環節人員的風險控製意識,根據每個產品不同風險點的風險水平差異,設定不同的風險管理對象和管理目標,形成產品研發層、產品管理層、風險控製層的層次化管理。

(3)建立產品庫和產品查詢係統。商業銀行應對現有產品進行梳理和分類歸並,製定標準產品目錄,建立起統一的銀行產品手冊和產品說明書,實現產品使用過程的標準化和流程化。運用數據庫和互聯網技術構建統一的產品信息庫,實現各種產品資源網絡共享。

(4)實現重點產品評估與流程梳理。在產品評估方麵,通過對客戶需求、現有產品功能、產品盈利能力、產品風險水平等因素分析,確定商業銀行產品所處的生命周期,並作出市場培育、維持、改進和淘汰等決策。在產品流程梳理方麵,以產品線為基礎,對產品交易流程、操作流程、內部管理流程等核心價值創造流程進行係統梳理,提高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流程控製能力。

(5)建立產品淘汰與退出機製。創新的過程應該是吐故納新的過程,隨著金融產品的更新換代,應當建立科學的產品退出機製。通過產品應用過程中的評估,對於市場效用與認可度逐漸萎縮的產品,要逐漸收縮其推廣力度,節省推廣資源,必要時可以暫時或永久在部分或全球範圍內淘汰,保證金融產品體係架構的“經濟性”與“實用性”。

(三)產品應用的檢驗與評價

產品分析評估是商業銀行實施產品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提高產品精細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可為產品優化改進、營銷策略調整及產品退市提供科學可靠的依據。

產品應用效果的檢驗標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

1.效益性:產品投產後為銀行帶來了較為顯著的經濟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

2.競爭性:產品對提高銀行的市場競爭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3.戰略價值:產品符合銀行的戰略發展方向,並具有一定前瞻性,有利於銀行長遠發展和總體效益提升。

4.推廣價值:產品具有一定的可推廣性,對於一般性的產品,應達到產品開發時的預期推廣範圍,並形成規模效益;對於服務於特定客戶的產品,應對拓展其他類似客戶的業務有借鑒作用,這樣有利於節約成本,減少重複開發。

產品的分析評估內容至少包括:產品的客戶需求、市場容量與潛力、產品以往營銷情況及當期預測、產品價格/收入/成本/收益分析、產品在技術運行/操作流程/政策製度/營銷策略等方麵的改進空間、產品功能質量分析及流程改進的建議、產品營銷的政策和措施建議等。

產品分析評估的核心原則是要以收益與市場反應作為衡量的主要參考指標,通過運用產品來修正產品,達到良性互動。借鑒跨國銀行的經驗(例如彙豐銀行、巴克萊銀行等),其中的核心是對產品的應用效果進行“風險調整資本收益”(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簡稱“RAROC”)方法評價,即通過完善的數據係統和管理信息係統(MIS),將費用在不同業務線之間進行分配,計算各個業務線的經濟資本,以及實際的風險調整的收益,進而得出RAROC的值,產品(業務線)的RAROC值應能達到使銀行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不論對於每筆單項業務而言,還是對於組合產品而言,RAROC值越高,往往說明該單項業務/產品組合考慮風險因素以後的收益率越高。因此,要大力營銷RAROC達到一定標準的業務,而放棄或減少RAROC較低的業務。

進行RAROC方法評價需要一係列的係統支持,包括:可以計算單個客戶綜合收益的客戶關係管理係統,能夠對每筆業務的成本進行準確計量的會計核算體係,能夠準確測算預期風險並通過一定方法測算各項業務所需經濟資本的計量模型,以及利用業務量預測來量化業務機會的方法。

(四)產品的調整與完善

好的產品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保持不斷推廣、檢驗、調整、完善的成長過程。隨著中國商業銀行全球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涉及的市場範圍越來越大,其金融產品也需要隨之調整完善。產品調整與完善工作是整個產品創新與推廣過程中時間最漫長、工作量最龐大的一個環節,是推進產品成長、升華的重要步驟。

1.市場信息反饋與消化。全球一體化的市場,信息紛繁複雜,同一個產品在不同區域的市場回饋可能存在較大差異。金融產品投產後,需要在業務營銷人員與產品創新人員間建立溝通機製,尤其是全新的產品試投產時,由於應用經驗的缺失,難免存在瑕疵,產品創新人員需要及時獲取信息,尤其是負麵信息,以便及時采取措施。

2.調整推廣策略與投產區域。在產品應用的過程中,監管政策、市場環境等外在因素在時時變化,產品創新初期市場調研獲得的信息,很可能已不適應當前的市場情況。另外,全球不同區域對於同一產品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異,產品創新人員需要根據時間、空間上的變化製定差異化的產品推廣策略。同時,根據不同地區反饋的產品應用效果檢驗與評價信息,調整產品的投產區域。

3.調整產品結構,完善管理製度。產品推廣策略與區域的調整隻是臨時性的完善措施,產品創新人員應當定期彙總一段時間內的產品信息,並通過與營銷人員的充分交流,確定產品結構的調整方案,並對管理製度進行修訂。無論是新產品還是傳統產品,隻要市場上有需求、有運作,就需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調整。

二、全球化產品的品牌管理

商業銀行產品創新與管理既要做好內部架構和流程,也要善於做好外部營銷與推廣管理,首要做好品牌管理。好的產品如果沒有好的品牌宣傳,其核心價值就會打折扣。品牌管理同樣需要創新,需要另辟蹊徑製定獨樹一幟的品牌策略,以獲得市場的關注與認同。

(一)樹立品牌營銷的意識

品牌反映了產品的特色,產品是品牌的支撐,兩者形影相隨,相得益彰。目前,中國商業銀行在公司金融產品的宣傳上,還相對弱於個人金融產品,特別是在對公信貸產品上,往往以冠名為通用的專業化金融名詞,如:並購貸款、項目融資、船舶融資等,總體顯得缺乏特色,不夠吸引眼球。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金融產品在全球範圍內的同質化趨勢也在顯現。要想使金融產品由同質產品變為特質產品,特色品牌宣傳往往是最快捷的手段。

(二)推出細分市場品牌

與個人金融產品相比,商業銀行公司金融產品的營銷策略與渠道存在很大不同。一個有好名字的個人金融產品,在經過好的定製宣傳後,往往通過櫃台銷售就能體現單一品牌的價值。而公司金融產品需要主動上門服務,需要提供一攬子綜合服務方案,僅僅依靠單一產品的品牌很難引起客戶的興趣。因此,在品牌建設上,就不能完全照搬個人金融產品按“單一產品用途打造品牌”的模式,而要綜合考慮客戶需求、行業屬性、客戶規模等因素,在品牌的背後建立一套能滿足各類型客戶特定需求的金融產品服務體係。

(三)以優質服務積澱品牌價值

金融產品的品牌是銀行服務質量和品質的代名詞,具有天然的產品價值放大器的作用。在目前金融產品同質化趨勢下,通過品牌營銷,使客戶產生品牌偏好,往往是銀行獲勝的一條捷徑。而提升客戶品牌忠誠度的關鍵,在於品牌背後的服務是否到位、是否具有持續性。

目前,部分中國商業銀行在品牌配套服務上,多少存在“虎頭蛇尾”的現象。對於新產品,往往重視售前營銷,而在售後服務質量上卻打了折扣,從而對品牌美譽度造成了負麵影響。在這方麵,一些發展曆史悠久、經驗豐富的跨國銀行提供了良好的經驗案例,它們在海外拓展的過程中,在缺乏足夠的市場經驗與本土優勢的情況下,往往非常重視提供品牌優質服務,依靠自身在海外服務經驗和信息係統上的優勢,致力於建立健全的服務流程與服務評價體係,以保證提升服務層次,樹立服務領先的銀行品牌。

中國商業銀行邁出國際化步伐之後,必將麵臨與跨國銀行在華業務相似或更加嚴酷的市場壓力。為增加海外市場競爭籌碼,中國商業銀行應當牢固樹立品牌化的全流程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質量,用優質的服務打造中資銀行的海外品牌價值。

三、全球產品經理隊伍建設

先進的產品管理架構和特色的品牌宣傳都需要靠人實現。因此,產品專業隊伍的人力資源管理是產品管理體係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人員隊伍建設的核心目的在於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科學、積極的體製,激發人員的工作熱情。

(一)建立產品經理評價機製

要建立創新評價機製和獎懲機製,製定統一、客觀和完整的創新管理績效評價體係。要建立創新專項基金和創新獎勵基金,組織產品創新、推廣的評獎活動,激發創新型人才及創新單位的積極性。產品經理評價體係應采取總部指導、區域化獨立管理方式,由總部製定評價體係框架,各區域分支結構根據當地特點與需要建立自身的考核激勵模式。

(二)建立先進經驗分享機製

利用全球化的信息交互平台,鼓勵各區域機構間、營銷人員與創新人員之間、業務部門與風險管理部門之間的經驗分享;利用先進的電子化培訓媒介,製定網絡培訓課程,建立全球一體化的產品培訓體係,在各區域內,鼓勵獨立開展產品培訓與跨區域經驗交流。

(三)產品創新管理專家化

金融產品全球一體化對產品創新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產品專家的培養應根據不同區域的文化、市場、經濟、金融的差異,采用屬地化原則,由各區域分支機構根據市場特點與自身需要,就地取材,自主培養。總部產品管理部門應建立統一的專家庫,囊括全球各類產品專家的信息,並建立統一標準的專家激勵與獎勵政策,激發專家創新動力。

四、信息科技對全球產品管理的支持作用

全球一體化的產品創新管理離不開強大的信息係統支持。當前互聯網、雲計算等信息科技的發展,使得全球化的信息係統實現成為可能。目前,全球範圍內商業銀行在信息係統上的競爭激烈程度是顯而易見的,信息係統是否強大、完善,直接關係到產品功能的實現。一套先進的產品管理係統,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大功能要素:

(一)信息共享覆蓋全球

“總部統籌,區域獨立”的產品管理模式離不開及時到位的信息共享。理想化的信息係統應當能提供戰略思路、需求創意、產品成品、管理製度、風險波動等全方位的信息互動,由此才能保證總部的及時統籌管理,以及區域機構的及時反應和調整。

(二)貫穿全流程產品管理的各個節點

流程化動態管理的關鍵要素是信息反饋的及時性。從產品創意的提出到投產、從推廣評價到風險控製體係建設,要保證產品管理的連貫性,必須保證每一個節點的信息傳輸無延遲,由此才能保證管理工作的及時到位。

(三)強大的數據挖掘與分析功能

對產品風險價值的評估離不開係統數據庫支持。而數據庫強大與否,不僅僅體現在數據儲存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對數據的深入挖掘、自動提取、多維分析功能的實現。除了前麵提到的信息共享係統外,還應在客戶認同度、業務考核激勵、風險評估等方麵實現自動化的數據分析評價,以保證動態跟蹤產品的風險價值,及時調整產品的營銷策略。

(四)實現產品管理係統與客戶關係管理係統的無縫對接

產品創新管理要以客戶為中心,及時響應客戶需求的變化。這就要求產品經理和客戶經理保持密切的溝通與協作,信息的共享與互動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先進的產品管理係統應實現與客戶關係管理係統的對接,保障業務信息和客戶需求的及時傳導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