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殿宇中,一個接一個的佛殿,供奉著宗喀巴大師、度母、央堅瑪、彌勒佛、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佛殿外供奉著釋迦牟尼、仁欽羅丹喜繞、帕珠巴、唐東傑布、帕丹巴傑桑、克齊班欽、貢唐喇嘛、千手觀音。鬆讚幹布殿,殿內供奉著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蓮花生大師,殿外供奉著XZ四大教派創始人法像和金剛持、護法,
走進覺康主供殿,神聖莊嚴的釋迦牟尼佛端坐中央,八大弟子侍奉周圍,這就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銅佛像,朝拜者心中最珍貴最神聖的釋迦牟尼佛像,法座上釋迦牟尼佛莊嚴肅穆,法相靜寧和祥,公成公主帶的金銅佛像,藏傳佛教最神聖最高貴最神性的佛,世代藏族信眾禮頂膜拜,釋迦牟尼佛施與他們平和與安祥,藏族信眾就這樣在世代的朝禮拜中,在心靈的慰藉與安和中,經過了他們生命的歲月與傳承,在信眾心目中,釋迦牟尼佛或有如生生父母般庇護著他們塵世的生命,他們虔敬的敬仰著佛主,供奉著佛主。一次在大昭寺參觀,主供殿前,叩首著5、6個信眾,釋迦釋尼佛主法座旁圍著3、4個喇嘛在誦經,法座上一個喇嘛跪拜於佛主足下在誦經,一個喇嘛一邊誦經一邊給釋迦牟尼佛潔淨如玉之身穿僧衣,喇嘛們一臉的肅穆與虔誠,叩首覺康殿外的信眾始終沒有抬起他們的頭,叩首著,一直叩首於佛主像前。此情景,過了好多天,在與藏族朋友的聊天中談起,他們是那樣驚喜的祝福我,說我看到了“換衣”儀禮,這是藏傳佛教中的一個儀禮,這樣的儀禮不是經常性舉行的,有信眾敬獻時,才會舉行,有時要好幾年才舉行一次,按藏傳佛教的說法,看到這樣儀式的人會得到福氣與佑助,能夠心想事成,聽了藏族朋友的話,深深感受到釋迦牟尼佛在藏族同胞心中的那一份神聖與莊嚴。
覺康殿外守護著四大天王,釋迦牟尼12歲等身金銅佛像,起初供奉於小昭寺,據說在穆尼讚布時期,疑其與唐朝構兵,喇嘛將大小昭寺內佛像更換並秘藏,金城公主時期重新迎請於法座。小昭寺位於八廓街北約500米,史載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與藏王鬆讚幹布締結良緣時,文成公主帶來的這尊釋迦牟尼佛像,由兩位大士用木車從長安送至XZ惹摩欽即後來的小昭寺處時,佛像沉溺沙地中,隻能四麵立柱,白綢覆蓋供養。博學多才、篤信佛教的文成公主,悉心曆算,得知此處是龍宮所在地,遂決定把釋迦牟尼佛金像安放此處,建寺供養,文成公主從內地請來眾多的能工巧匠,修建小昭寺,曆時12個月,與大昭寺同時竣工。小昭寺坐西朝東,占地約4000平方米,其前部是庭院,後部是神殿及其門樓、轉經回廊等建築物。明樓高3層,底層為比較寬敞的明廊,明廊有10根直徑0.8米的大柱,皆為16棱形,大柱周身有三條銅箍,麵上繡雕花瓣,柱子上半部雕有繁縟的花草紋,柱頭上浮雕寶珠,“回字紋”,花瓣及連續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拱上浮雕海水雲龍紋,雕刻古樸端莊,體現了早期的建築風格。
上到大昭寺頂層,4座分別建於14世紀和17世紀的巨大的金頂,如展開金翅之神鳥大鵬,高翔入雲,遠望去,布達拉宮雄姿巍峨,布達拉宮金頂似與大昭寺金頂遙相呼應,高原明豔的陽光之下,金光燦爛,熠熠閃光。從大昭寺門庭之上看下去,大昭寺門前10米外偏北處,唐蕃會盟碑曆經千年,顯現著歲月曠久深遠,會盟碑體現了唐朝與吐蕃政權以舅甥情誼,因其在會盟立誓、信守和好社稷為一家的前提下樹立,故會盟碑又被稱為長慶碑舅甥會盟碑,藏語為“祖拉康多仁”即大昭寺之碑,唐穆宗長慶元年即公元822年會盟,次年立此會盟碑。會盟碑通高5.6米,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身與碑座連接縫隙以銅液澆灌,固若為一體,帽高0.96米,碑身高3.8米,上刻漢藏兩種對照文字,左半藏文,橫書77列,字跡蒼古,吐蕃時期文字特點明顯。這方會盟碑是吐蕃時期漢、藏兄弟般深厚情誼、友好相處的曆史證物,碑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會盟碑旁,一株古柳,相傳它是當年文成公主親手種植,因此人們稱之為公主柳,古柳曆經千載,在拉-薩這樣幹旱之地,不知是朝聖者的心氣滋潤了它,還是天地之靈氣養育了它,依舊鮮活新綠,公主柳前,朝聖者正五體投地的叩拜著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釋尼佛,文成公主,文化的傳播者,人們心中度母的化身,長存於藏族人民心中,人們永遠供奉著她,漢藏友好的使者、和平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