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大昭寺--一拜千年的虔誠(1 / 3)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索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西藏旅程》更多支持!

大昭寺拜佛,美好心願虔敬的表達

大昭寺,第一次到拉-薩時,在其門楣前,曾經有過驚心的震撼,震撼於那些五體投地的叩拜者,一排一排又一排的叩拜者,覆蓋了大昭寺門前所有的地麵,叩拜者,合手舉向蒼天、輕輕的放在胸口上,葡匐下去,站起來,再葡匐下去,再站起來,一次次的葡匐,無數次的葡匐,顏麵安和,虔敬,發自於心的深處。我,一個遊者,一個旁觀者,或許難以從他們的眼裏尋源於他們的心裏,尋由到他們虔敬之根由,然而於震撼之中,更有一種感動,一種之於信仰者為其持守而身心合一的感動。

大昭寺座落在拉-薩的中心,是XZ佛教信眾心中的金色聖堂,其建於公元7世紀中葉,據藏文史料記載,吐蕃王室定都拉-薩之初,各地災禍不斷,熟悉星相和陰陽五行的文成公主,通過觀天象、勘地輿發現吐蕃地形為仰臥的羅刹女,而紅山東南的臥溏正是羅刹女的心髒所在,泥沼水是它的血液,提出在此填湖建寺,方能鎮住妖魔,於是鬆讚幹布下令填湖建寺,從彭波地方趕來成建的白羊用來馱土填湖,一年後建成,最初隻有八個殿堂,用於藏經、供佛,1409年後多次擴建,形成現在占地25100平方米,由門樓、佛殿、木柱、門楣、天井、庭院和僧舍等建築組成的建築群,其中佛殿一、二層是唐代的建築,地磚、木柱、門楣、木殿多為7世紀時的原物。

進入大昭寺門庭,露天庭院中,不少信眾正添加著酥油燈盞,一盞一盞的酥油燈,一千盞酥油燈火,映照著庭院中千年的大木柱,多少年來上百年來上千年來,千千萬萬的信眾向這裏走來,虔敬的心留在酥油燈心之中,酥油的陳煙與手扶時的油漬,將庭院中高大的木柱浸積得黑黑亮亮,大木柱宛如人工雕琢般,貼合著一層厚厚的酥油油胎,大木柱,古舊陳遠,沉積著千年的酥油,千年的酥油擬或浸潤著千百年來信眾的虔敬。手持搖經筒的一些信眾,從庭院中繞圍著大昭寺的佛殿在轉經,嘛呢輕輪環繞轉經道。嘛尼經輪是藏族信眾們的一種朝佛方式,藏語叫“嘛呢廓羅”,經輪多用木料或銅皮做成圓形狀,紅漆刷紅,兩頭繪製花繪圖樣,中間書寫梵文或藏文,若是施主敬獻的寫有施主的名字和敬獻日期,經輪兩端裝有鐵軸承,將經輪豎起來固定在架子上,輕輪下端底邊安裝有手柄,兩頭軸承上塗有青油或酥油,以便於轉動,經輪內裝有印在紙上或布上的六字真言,按藏傳佛教戒律,凡轉動經輪一圈,相當於念誦了一遍經筒中的經文。在拉-薩誠信藏傳佛教的人相信,除轉世活佛以外,世人生生世世於六道輪回之中,據說如果口中不停地念“嗡、嘛、呢、叭、咪、哄”六字真言,六字真言,即六字陀羅神咒,據《觀音經摩尼家步婆》記載,六字陀羅尼其所以有智慧解脫快樂之本源者,嗡字代表天界之白色,嘛代表阿修羅之青色,呢字為光明人間道之黃色,叭字代表畜牲界之綠色,咪字代表鋨之紅色,哄字代表地獄之黑色,六字陀羅尼是表明六道輪回之色澤。按藏傳佛教之修持,每念十萬遍,可縮短一次輪回。為了念更多的經,人們製作轉經輪,小的可以握在手上施轉,大的安放在溪澗之上,利用水力推動,還有的安放在油燈上方,讓燈焰的熱力使之轉動。同時,還製作經幡、經旗、上麵印滿六字真經,寫上自己生辰屬相,插在山頭或水邊,稱為“隆達”或“風馬”,山風拂動,旗幡飄舞,像馬兒奔騰前進一般,每飄動一次,也相當於念一遍六字真經。製作經輪,山上插經幡,是一種種借助風力、熱力、熱能念經祈福的方式。

大昭寺經道兩壁上繪滿以佛祖釋迦牟尼為題材的壁畫,壁畫麵積達250平方米,色澤陳遠,給人以曆史蒼桑之感,從庭院舉頭天空,蓮狀的雲,籠罩庭院,仿佛平添了寺院的一份神性與靈性。從露天庭院進入大殿,紅臉保護神、水神等護法神侍立兩側,或許因年代的久遠,神像色澤深暗,唯晴目明透,直逼人心,心為之一悚,有善惡翻騰於心之驚。進入高大寬敞的殿宇,殿宇中懸掛著五彩經幡,天頂處透射出閃閃的光亮,光照之中未來強巴佛、蓮花生大師,顯得神聖莊嚴,定神凝視,似乎真有一種安和之氣融貫於心,佛心自在人心,或許這本是自在之心,不是麼,佛心為和,人皆有之,人皆是之,安和之心最充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