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結識綠林(1 / 2)

劉秀與鄧禹在社日觀禮結束後,回到學校。他在籍田的現場,親眼目睹了劉嬰籍田受製於王莽左右,百官更是聽從王莽地調遣一事。這,不能不使他聯想到校園所儀的,“王莽托古改製,農商失業,食貨俱廢,黎民流向地廣人稀之地”,又不能不引起他對漢朝氣數將衰的深思。

社日的觀禮,使鄧禹看到了劉秀誌氣恢弘,壯誌淩雲。同時,也是鄧禹更進一步地認識了劉秀的內心世界。他學習不客套,不局限於表麵的文字,重在於文字後麵的背景,以及文字以外的寓意。這是很多同學難於具備的犀利眼光,而在劉秀身上綻放出的異彩鋒芒。

劉秀在校園中一連幾日,一天隻啜一碗稀飯。鄧禹實在看不下去,趁晚間悄悄地將銀兩放在劉秀的枕邊。但到第二天,都被劉秀如數退回。

自社日觀禮回到校園,劉秀的臉上失去了往日的歡笑,一直沉默寡言。他一直思考著“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兩者的關係。讀書的目的是什麼?讀書是尋求方法,是一種行為的措施,目的才是行萬裏路。行萬裏路和讀書,二者並不矛盾。

鄧禹看到劉秀一向沉默寡言,他在想這位具有皇室血統的劉秀,是在為家中沒有送來學費所愁,還是在為大家議論外戚專權,漢朝氣數將盡,劉性的江山將失呢?他為學費所愁,可我鄧禹接濟他,卻為什麼拒絕?......

一天下午,劉秀向鄧禹告辭,說“家中已有好長時間沒有送錢來了,學到中途輟學深感痛惜,明天我將離開長安,返回草橋關種田。我們相處的這些日日夜夜,情同手足,我會銘記於心,永遠不會忘記這段友情,祝老弟學有所成,它日成為國家棟梁,切記”他對鄧禹說後,已泣不成聲。

鄧禹反複安慰,劉秀仍然不斷啜泣,淚如泉湧。鄧禹多次接濟,劉秀深知他也是借錢讀書,不能因為自己的困窘而連累了他的學業。因此,鄧禹多次接濟,均被劉秀謝絕。

劉秀離開了校園,離開了長安城,離開了熟悉的同學,離開了恩愛的老師,離開了心愛的書本,踏上了蒼蒼茫茫的大地,頂著豔豔的烈日,一步一步地向家鄉返回。

身無分文的劉秀,踏上了返回家鄉的長途。沿路嚐遍了百草,他不時的見到餓死在路旁的逃荒者。途徑藍天關時、他被藍天關的關卒擋住了去路,挎的包袱也被關卒奪取。關卒臆想著包袱內有值錢的細軟,而當關卒將包袱放到地上打開一看時,包袱中竟包得是桑葉,氣急敗壞的關卒一腳將包袱踢起,桑葉紛紛揚揚散落了一坡。他見劉秀身上無油可揩,便指著他說道“滾”!

劉秀從藍天關走出沒多遠,剛剛翻過大梁,忽然聽到牛的叫聲。他頓足遠眺,可密密麻麻的樹林擋住了視線,什麼也看不清。他正在梁畔蹀躞,一頭聳立著一對龍門角的棕色大黃牛跑到了他的麵前。他一看,這正是自己的牛,騎上牛就走。

藍天關的關卒看到剛去的大黃牛,在屁股後麵就追,並一邊追一邊喊,可喊破了喉嚨也無濟於事,怎麼跑也追不上。關卒眼睜睜地看到大黃牛,在林中消失得沒蹤沒影。

劉秀經過一天一夜地奔跑,返回了草橋關。

他騎牛走到下耳溝口,巧遇出外尋牛的李氏。原來李氏跑遍了方圓百裏,未見自家牛的蹤影,現卻在路口遇見它馱著恩公。意外地驚喜,使李氏難於言表,他疾步向前牽住牛,一起回家。

劉秀回家見過阿媽,又去找叔叔和伯伯。他找到二位長輩,將長安城中傳出的平帝被毒,王莽專權,以及各地發生的災害等,講給了二位長輩。

伯伯劉良聽了侄子的話,仰天長歎道“劉氏的天下氣數不多了,看來王莽篡位是早晚的事”

劉秀對二位長輩又說:“高祖從一介布衣舉事稱帝,在天下黎民心中久負盛譽,今天下劉氏已有十萬之眾,何懼一王莽乎?綠林豪傑已在下江一帶舉事,天下亂象已起,替天行道,名正言順,何不效法高祖,救黎民於水火之中”

叔叔和伯伯都低頭不語,劉秀又將自己的想法與計劃,對二位長輩仔細地講述了一遍。兩位長輩和劉秀又認真仔細地研究了天下形勢,便開始部署舉事行動。

劉歙經漫川到鄖縣,向南尋找舊部,結識綠林豪傑。劉良經西峽到南頓等地向北發展。劉秀經淅川到宛城和新野等地籌集資金,秘密購置兵器。

劉歙來到鄖縣找到本氏族人,逗留了幾天,對本氏族人鼓動以後,開拔到蔡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