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屈光不正不等於近視眼

提起屈光不正,一般人會片麵地理解為近視眼,事實上,屈光不正是指所有非正視的狀態而言,包括了近視、遠視和散光。

調查資料表明,在屈光不正中,假如將近視性散光和遠視性散光分別列入近視和遠視之內,近視的患病率明顯高於遠視,兩者之比為2∶1左右。也有資料顯示,近視眼的患病率在正常人中為30.96%,遠視眼的患病率為5.81%,兩者之比為5∶1。

大量的調查資料也表明,我國屬於近視高發國家,可以稱得上近視大國。

我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則相反,遠視的患病率高於近視,如維吾爾族的近視與遠視之比為1∶1.4。

21.我國已成為近視大國

我國是近視眼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近年來,近視的發生有日益增多的趨勢。據調查,1986年,小學生的近視發生率為15.5%,中學生的近視發生率為29.4%。1993年,小學生的近視發生率為16.8%,中學生增加至50%,大學生則高達66%~70%。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次即1996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的結果表明,我國學生近視的發生比以前又有增多,小學生的近視率為22.78%,中學生為55.22%,其中高中生為70.34%,大學生則為76.74%。

調查表明,城市學校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病率高於農村學校,重點學校高於非重點學校,高年級高於低年級,畢業班高於非畢業班,甚至幼兒的視力不良發生率也已達20%。

以上數字告訴人們,我國確實是一個近視眼高發生率的國家,青少年時期是近視眼高發的年齡段,近視眼的發生率隨學齡或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22.遺傳是不容否認的近視發病因素

近視眼的發生存在著明顯的民族差異,流行病學的調查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也意味著近視的發病具有明顯的遺傳因素。

近視的家係研究結果表明,近視存在著家族發病的傾向,近視眼病人的家庭成員中,近視眼的患病率明顯高於非近視眼病人,家庭成員中以父係為最明顯。

在人類遺傳學的研究中,對雙生子的研究對於明確發病的先天遺傳因素與後天環境因素之間的對比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尤其是對同卵雙生子的調查研究更為重要。同卵雙生子的基因完全一樣,如果有關性狀與基因有關,那麼,這種性狀必然同時、一致地反映在兩個同卵雙生子身上,表明遺傳因素對這一種性狀起著決定的作用。

通過對患有近視的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確切地證實了單純性近視為多因子遺傳,遺傳指數為61%~65%。也就是說,在單純性近視的發病中,遺傳因素起到60%以上的決定性作用,後天的環境因素則起了近40%的作用。近視發病的民族差異和近視病人家庭成員的患病率高於群體發病率等特點,也都完全符合多因子遺傳方式。所以說,單純性近視具有遺傳傾向。

高度近視亦為一遺傳性眼病,其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根據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規律,若父母均為高度近視,其子女100%為高度近視。帶有致病基因而不表現為患病的稱為雜合子,與高度近視病人婚配的子女有50%的可能發生高度近視。兩個雜合子婚配的子女發生高度近視的可能性為25%。實際調查的結果完全符合此規律。

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時已經患病,而近視多於青少年時期才發病,因此,無論是單純性近視,還是高度近視,都屬於遺傳性疾病,而不能稱之為先天性疾病。

23.父母不近視,子女也可能患有近視

前麵說到,無論是低、中度的單純性近視,還是度數超過6.00度的高度近視,毫無疑問,都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可事實上,不少的青少年得了近視,其父親或母親並沒有近視的發生,這怎麼能夠說明近視是遺傳性疾病呢?

原來,父母雖然沒有發生近視,但不能說明父母沒有攜帶著致病的基因,因為基因隻起著60%的發病作用,如果沒有起著40%作用的環境因素存在,其父母就可以不表現出近視。而子女在具有致病基因的同時,如果又受到了後天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於是就可能發生近視。這樣,就出現了父母沒有近視而子女卻有了近視這一現象。

同樣,雖說高度近視是一與環境因素無關、完全由遺傳決定的遺傳性疾病,即使父母雙方都不患有近視,但可以是高度近視致病基因的攜帶者,兩個攜帶者婚配後子女發生高度近視的幾率為25%,如果某一青少年恰好在這25%之中,便成為在這父母都不是近視的家庭中獨樹一幟的高度近視眼者。

根據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規律,除了上述父母雙方均為攜帶者(Mm,M代表正常基因,m代表致近視病理基因,Mm代表病理基因攜帶者,為雜合子)的婚配方式,其子女發生近視(mm,一對病理基因者為純合子)的幾率為25%以外,其他的婚配方式還有:

不攜帶致近視的病理基因的正常個體(用MM代表,M為正常基因,MM為正常個體)與帶有一對致近視的病理基因的高度近視個體(mm)婚配,其子女100%都是高度近視病理基因的攜帶者(Mm),是不表現為近視的、攜帶病理基因的正常個體。

不攜帶近視基因的正常個體(MM)與攜帶近視病理基因而不表現近視的正常個體(Mm)婚配,其子女中,50%為完全正常的個體(MM),另有50%為不表現近視的病理基因攜帶者(Mm)。

病理基因攜帶者(Mm)與高度近視者(mm)婚配的子女,其發生高度近視的幾率為50%,其餘50%的幾率為病理基因的攜帶者(Mm)。

父母雙方均為高度近視者(mm),其子女100%均為高度近視者(mm)。

由此可見,單純性近視和高度近視者的父母既可以是近視病人,也可以是非近視者。因此,雖然我們說近視是遺傳性疾病,但如果出現子女近視而父母不近視的情況,大家也不會覺得奇怪了。

24.近視發生的後天環境因素

在單純性近視的發病因素中提到了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兩個方麵,所謂環境因素,是指後天非遺傳性的、可引起近視發生的一些因素。

有實驗將猴子一隻眼的上、下眼瞼縫合起來,猴子眼瞼之間逐漸長出一層薄膜,眼睛睜不開,看東西隻能通過長出的一層半透明新生組織膜,經過一定的時間以後,發現該眼形成近視的屈光狀態,眼軸也較另一側眼為長。而且,猴子的年齡越小,改變越大,發生越快;年齡越大,改變越小。發育完善的猴子,屈光度及眼軸可不出現變化。這一實驗提示了:①外界光線通過眼前半透明的組織膜不可能在視網膜上成像,眼球的發育過程就得不到正常所必需的視覺刺激。②在生長發育階段的年幼時期,如失去正常視覺刺激,可引起眼球軸長的延長和近視的發生。

通過限製幼小動物隻能看近的實驗方法,也可引起動物眼球軸長的增長和近視的發生。

學生近視的調查資料表明,城市學生近視的患病率高於農村學生,重點學校學生高於非重點學校的學生,畢業班學生高於非畢業班的學生。另外,調查也表明,每天課餘作業時間為4~5小時的學生近視發生率增加,為每天1~2小時者的3.2倍。

因此,在眼球發育尚未完善的青少年時期,環境因素成為近視發病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時間持續近距離用眼,尤其是視覺條件不良的情況下用眼,都是應盡量避免的。

25.正視眼——理想的屈光狀態

從眼的屈光學來說,在沒有眼的調節作用的情況下,由距離眼5米以遠處發出或反射出的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係統,即包括角膜、眼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的屈折,集焦成一清晰的焦點,並準確地落在視網膜的黃斑部上,此種屈光狀態的眼稱為正視眼。也就是說,眼的屈光係統,包括角膜(房水)、晶狀體和玻璃體為一組同心共軸的屈光質,其主焦點與視網膜的位置相適應。換句話說,正視眼者,眼的屈光係統的屈光力與眼球軸長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