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袁氏一族本不凡滄桑曆史未絕延
清晨的山中大霧還未消散,霧氣仍然彌漫在山中的每一個角落,這似乎是哪位神祇每日必備的功課,放出重重迷霧,恍惚間讓人如臨蓬萊仙境,不知方位為何。青石板路蜷伏在蜿蜒曲折的山道中,又一直延伸到山頂去。
清晨的石板路上輕輕的蒙上了一層水霧,這石道久經滄桑,夾道邊的壘石已被歲月侵蝕的開始脫落,這便使這古徑顯得愈發幽深。伴隨古徑而行的是“澗溪”,因水急澗深而得名,其外又以流水聲潺潺作響似琴音似瑟鳴而為人稱道。微風吹來,前方的景致若隱若現,給人以朦朧之感。此時樹上的水滴也齊刷刷的落下將青石板拍的“啪啪”作響。
在這樣的清晨有時還能聽見竹篙敲地的“咚咚”響聲。其實是采藥人一早便上山來尋覓珍奇寶藥了。這碧龍山不是尋常之地,所謂“真材異寶產良山,良山風水向東南”,按先天八卦方位來說東為離,南為乾,東南卻為兌,是澤位;而後天八卦中東南為巽,是風口。正可謂風生水起,是良山也。這碧龍山山勢居高,為四周群峰之最,所以其風未阻,且群水環繞,更有澗溪自山上奔流而下,故而風起雲湧,水碧山青。在這風生水起的龍脈之地必然是靈氣充足,山中萬物得其滋養,珍靈寶物之多也是無疑。所以采藥人每每上山總能采得靈芝,首烏,人參等醫藥至寶回去換得衣食之物。
再往後想就是有再多至寶也經不起采藥人每天采挖,倘若真到那時這碧龍山不也就毀了嗎。這一點倒是可以放下心來,原來這碧龍山早已有了歸屬,哪能容得人隨便進得山來,而主人正是這袁氏一族。瞧,正說著,他父子倆就順著青石道下來了!
隻見遠處有兩個身影從夾山石道中緩緩走出,往這邊上山之路走來。距離越近,他倆的身影也越來越清晰。待更近些,一切便了然於目。原來一個是七尺身高男兒漢,玉樹臨風發飄然,一雙劍眉淩厲目,九寸折扇執手間。另一個卻是九歲孩童,頭頂雙髻,身穿緞袍,端的是生得清純本風華,雖還是個小孩便已完全繼承了袁氏一族風華絕代的容貌。
說起袁氏一族那也可是大有來頭,前朝有兩位大相士,一名曰袁天罡,一名曰李淳風,兩人亦師亦友。袁天罡在國中是出名已久的相士,早在隋末就已小有名氣。至唐太宗年間,因其相術精準,不少達官貴人前來拜會,名聲大振。李淳風本也是小有名氣之人,癡於相術,與袁天罡神交已久,所以持重金前來拜師,最終成了師友關係。太宗對他兩人非常倚重,曾將遴選龍墓的重擔交於他兩人。二人不僅完成重任,其後又推算出天下運勢,著成《推背圖》一書。太宗崩後,高宗即位,唯寵武氏,因袁天罡對武家有推算之恩,所以武氏對其極為尊寵。武氏嗜權,要求袁天罡為其推算自己運勢,還要一覽《推背圖》,將其掌握在自己手上,以免有心人士用其忤逆作亂。武氏本為女子,意圖皇位有違天理,況且天機不可泄,而李淳風卻並不這樣認為,他意圖用《推背圖》換取高位,二人爭執中將書撕為兩半,從此圖文分存。袁天罡早算出自己有難故而早已使用奇門遁甲之術護著家人一路往蜀中逃去。蜀山自古多絕道,多少墨客留詩篇。一入蜀地便如同進了迷宮,任你七十二般通天本領也絕難施展。袁天罡祖籍本是益州,今重回蜀地也算得上是落葉歸根,返本歸原。後又幾經輾轉,經過反複推算發現碧龍山乃是龍脈之地,趨吉避凶之靈所,便隱居於此,最終躲過禍事。
袁氏一族的人從小便要熟背《道德經》,《五行相書》,《易鏡玄要》等書,同時還要習得道家真氣,如此才能去除自身濁氣,正本清源,久而久之,道家之氣越積越厚,修煉者神采也愈與眾不同,更顯仙風道骨。
袁道風和袁風鳴此行是往山上去,原來今天是十月初三,恰是齋期又至,祭祀之日又臨,二人上山來祭拜祖宗。望著潺潺流動的澗溪和通幽古徑,幾百年家族曆史浮上心頭。袁道風想著那句代代相傳的古語:“石道本非源天然,澗溪流水落深潭。七星甲子顯天象,兩儀四象山中旋。”他他暗自琢磨其中奧妙,卻百思不得其解。小風鳴年尚九歲,見父親良久不說話,抬頭望著父親道:“爹,你在想什麼呢?”袁道風解釋道:“是一些關於家族的事,鳴兒,你要記住不論什麼時候這碧龍山也絕不能落入外人之手。”小風鳴眼睛直勾勾的望著袁道風:“有爹在,我有甚可怕的。”袁道風微微一笑但是眉頭卻泛起一層漣漪:“這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呢,才能更堅強一些呢。”原來袁風鳴出生時未足日,胎裏不足,自幼便體弱多病,性格懦弱。這一點一直也讓袁氏夫婦頗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