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花前紅塵花後禪(1 / 2)

【雷抒雁】

這麼多年,這是我讀到的第一本僧人的詩集。

自古以來僧人多有詩家,《唐詩紀事》計八十一卷,僧人即占六卷,有名有姓,形跡可尋者共58人。僧皎然不僅詩寫得好,且有詩論集《詩式》傳於世,影響甚大。究其原因,詩的終極其實與宗教與禪,歸於一理。詩家至情至純之時,心已入禪;僧家參禪悟道,心亦入詩。其差異,往往詩在紅塵,禪在塵外。紅塵裏難免煙火氣重,紅塵外則清淨超然。

向未,隻知其為僧人,並無交往。這本《神鳥的暗示》共分了五輯。第一輯寫的是他皈依佛前的遭遇。寫得悲苦淒慘,讓人同情,得以洞悉他出家的緣由。

向未是清明那天的生日,他在《那時清明的天空一片湛藍》裏寫到生日這一天的感悟:

兩隻眼睛,中間一個鼻子,鼻子下一個口

我的臉分明就這樣長成一個“苦”字

少年喪母是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可憐的母親,我來你墳頭撿拾殘剩的母愛

一個陰間,一個陽間

相依為命的母子哭訴陰陽兩隔

在別的詩裏,他又寫到爺爺奶奶、父親等家庭成員的離世,更寫到他因為一篇文章,被人吊打的遭遇。凡此種種使一個少年最終上山皈依了佛門,這選擇自然是一種無奈,他得在青春年華裏伴隨晨鍾暮鼓,誦經禮佛。

他的《背著故鄉流浪遠方》這樣結尾:生我的人死了,養我的人死了,埋葬了父親等於埋葬了故鄉。

處處他鄉處處異鄉,從此我一個人背著故鄉,背著所有漂泊的痛和傷,走啊走啊看不到前邊的路,驀然回首也找不到來時的方向。

世事紛繁,萬丈紅塵中,自然有看不透的日月。苦難,挫折,冤枉種種不幸與不平,原是紅塵裏題中應有之義。人生就是在這紅塵裏掙紮,摸爬滾打,有勝者也就有輸者,有升遷也便有跌落。如我七十載紅塵人生,酸甜苦辣嚐盡,也難說已看破紅塵。向未皈依佛前是一個孤苦伶仃的孩子,他的這些淒苦的詩,讓我讀來心疼,不僅僅是同情,難免對社會的漠然也有不滿與譴責。

一入佛門,就得斬斷塵緣,忍受青燈香火的清冷,那寂寞是常人所難以想象。《古寺入秋》可以讓我們看到他佛門生活之一斑:

半邊殘月

一棵老樹

我和我的影子

便是兩個和尚

三聲烏鳴霜滿天

你無法不想到李白的對影成三人,無法不想到形影相吊的孤苦。殘月、老樹、烏啼、一個小和尚。簡潔到讓人想到八大山人的簡筆畫。既可呼之欲出,又可推紙而入。

他在《修行》中回憶了做小和尚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