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節”“節氣”“節候”和“節日”四個詞中都有一個“節”字,它們的意思一樣嗎?

《說文解字·竹部》說:“節,竹約也。”意思是“節”字的本義是“竹節”。竹節把竹子分成若幹部分,人們也用若幹節點將一年劃分為若幹時期,這就形成了季節、節氣和節候。

古人根據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其中農曆的一月、二月、三月是春季,春季萬物複蘇,欣欣向榮;四月、五月、六月是夏季,夏季繁花似錦,生機勃勃;七月、八月、九月是秋季,秋季碩果累累,是收獲的季節,卻也讓人感到蕭條和寂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是冬季,冬季銀裝素裹,標誌著一年的終結。

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又對一年中的四個季節進行了更為細致的劃分,每個季節分為六個節氣,每十五天為一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是春天的六個節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這是夏天的六個節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這是秋天的六個節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這是冬天的六個節氣。四個季節的節氣合起來,就是二十四節氣。

在每個節氣中,人們又劃分出了三個節候,每五天為一個節候。比如,立春的第一候是“東風解凍”,意思是春風使土壤解凍;第二候是“蟄蟲始振”,意思是土中蟄伏的蟲子開始蠕動;第三候是“魚上冰”,意思是魚上浮接近冰層。這些物候現象都在告訴人們:天氣開始變暖了。二十四個節氣的節候合起來,就是七十二節候。

由上文可知,“季節”“節氣”和“節候”中的“節”字,都是指時間的節點。那“節日”一詞中為什麼也有一個“節”字呢?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節日大都是根據節氣來安排的。比如,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由於它處在陽春三月,便於人們活動,又融入了春社節、上巳節、寒食節的風俗,於是就逐漸由節氣演變為重要的民俗節日了。

2我們知道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為什麼古人要把一年劃分為那麼多個節氣呢?

古代人們為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根據物候、天象和氣溫的變化將一年劃分為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節候。春雷夏雨,秋風冬雪,花開花謝,候鳥遷徙,農民們從這些變化中敏銳地覺察到時令的更替,根據時令的變化適時地耕種、除草、施肥、澆水,才會保證秋天的收獲,使自己不至於失去生活的來源。因而,節氣、節候的劃分越細致,就越能保證農民不違農時,抓住耕作的好時機。

以春季的六個節氣為例。立春俗稱“打春”,標誌著一年農事的開始,植物開始萌動生長,是人們開始備耕的時節。驚蜇意味著氣溫上升,天氣變暖,地下蜇伏的各種動物開始蘇醒、蠕動。此時人們需要開始埋紅薯母和育種的工作。春分意味著春季過半,氣候轉暖,白晝漸長,黑夜漸短,麥子生長迅速。此時人們需要加強麥田管理,施肥、耕田,嚴禁牲畜吃莊稼的幼苗。清明時節空氣清新,草木茂盛,是播種的大好時光。穀雨時一般氣溫升高,雨量也增多了,是春作物播種出土的重要季節,人們需要開始種高粱、穀子、春玉米、紅薯等早秋作物了。

二十四節氣對於指導農業生產有重要作用,對於農民來說,記牢二十四節氣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為了方便記憶,人們將二十四節氣編成了歌謠,這就是我們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

3立春就是春天到了嗎?為什麼立春的時候外麵還非常寒冷呢?

按傳統說法,立春是在每年的公曆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立,就是開始的意思。二十四節氣的四個“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別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四“立”主要反映的是黃河中下遊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但由於我國疆域遼闊,地理條件不同,各地氣候相差很大,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立春第一候是“東風解凍”,黃河中下遊土壤解凍從立春開始,兩者基本同步,但這不等於說鳥語花香的春天就真的來到了。這是因為,我國氣候學上把每5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確定為春季的開端,而2月4日或5日時,真正進入春季的隻有華南,黃河中下遊的氣溫則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

雖然立了春,但是全國大部分地區仍是很冷的,“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但是立春之後,人們會逐漸感覺到白晝變長了,天氣變暖和了。氣溫、日照、降雨處於上升或增多的狀態。春的消息處處可以尋見:那探出芽苞的柳條,“嫩於金軟於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此時正是開始春耕的大好時節,因而立春過後,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逐漸展開,辛勤勞作的人們開始用雙手創造美好的春天。從這個角度講,把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4“風隆”是雨師,他在穀雨雨水哪個節氣會出現?

雨水是春季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從公曆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30度。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二是表現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