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意思是在這個節氣,桃樹開花了;五天過後,倉庚也就是黃鶯開始鳴叫了;再過五天,鳩鳥也就是布穀鳥也開始鳴叫了。“鷹化為鳩”的意思是說,以鷹的活動為標誌的季節變成以鳩鳥的活動為標誌的季節了。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一般公曆每年4月19—21日以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穀雨將雨和穀聯係了起來,按照古人的解釋是“雨生百穀”的意思,雨水適量有利於穀物的生長。
我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桐始華;第二候田鼠化為鴽;第三候為虹始見。”意思是說,穀雨時節山野裏已是一片蒼翠,桐樹開花;田鼠就好像小鳥般多了起來,鴽指鵪鶉般的小鳥;虹開始出現。相傳,虹是一種陰陽之精,有雌雄之別,色彩鮮豔的為雄,稱為虹,色彩暗淡的為雌,稱為蜺。
所以說,雨師風隆在雨水和穀雨時都有可能出現。
5春天的第三個節氣是驚蟄,驚蟄的時候會有“獺祭魚”的現象,水獺也會祭祀嗎?
“獺祭魚”的“祭”在這裏是“吃”的意思,處暑的節候“鷹乃祭鳥”,霜降的節候“豺乃祭獸”,其中的“祭”也是“吃”的意思。水獺吃魚,鷹吃小鳥,豺狼吃小獸,這些殘酷的自然法則,古人視為祭祀。因為古人在祭祀神靈和祖先時,也是要殺掉豬、牛、羊這些動物的,祭祀之後才輪到自己享用。水獺、鷹和豺狼捕獵成功之後,先殺而不食,古人便認為它們是在用獵物祭祀。
“獺祭魚”是驚蟄的節候,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在每年公曆的3月6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在地下冬眠的昆蟲。從季候特征上說,驚蟄時應該聽到雷聲,民俗認為驚蟄如果聽到雷聲,當年就會有好收成。江南一帶流行的諺語“驚蟄聞雷,穀米賤似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相反,未到驚蟄之時就有雷聲,當年就不會有好收成,所以又有“未蟄雷,人吃狗食”的諺語。
驚蟄時除了“獺祭魚”以外,還有“鴻雁來”和“草木萌動”兩個節候。可知驚蟄時節也是草木萌發,大雁從南方飛回北方的時節。
6古時候,立春時節人們會互相贈送小春牛,宋代的皇帝還會把春牛賜給百官,春牛是什麼樣的牛?
春牛是用泥塑造的牛。立春這一天,人們把春牛放到東郊的春台上,由人裝扮成掌管草木的句芒神來鞭打春牛,意思是勸農春耕,鞭春牛象征著春耕的開始。這種風俗從上古的時候就有了,沿襲到漢、魏晉,以至唐、宋、明、清,而且鞭春牛活動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周代人們十二月鞭春牛,在土牛身上抽三下,目的是送走寒氣。
宋代的時候,鞭春牛活動不隻在東郊進行,而且也在京城的殿亭裏進行。並且,皇帝還會命人製作小春牛來賜給百官,這就是“送春”活動。不僅皇帝喜歡送春,民間的百姓也非常喜歡送春。北宋時,每到立春,開封府附近就有許多百姓在賣小春牛。他們用花裝飾籃子,把籃子放在春牛背上,籃子上還羅列著各種戲劇人物,裝飾著各種小旗子和柳枝,煞是好看。人們競相購買小春牛,然後贈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送春”活動直到清代仍然非常盛行。
鞭打春牛,有時不隻是用鞭杖抽打,還要將土牛砸碎。清代的時候,蘇州一帶的打春牛活動就是這樣。立春這一天,太守在衙門集合百姓,鞭打春牛並把它打碎。百姓們就把麻、麥、米、鬥拋向春牛,預兆著會獲得豐收。百姓們還會買來春牛放在堂中,認為這樣有利於農事。還有的地方,農民把打碎的土牛搶回家,這叫作“搶春”,搶得越多就越吉利。還有人用手摸春牛,來占卜自己在新的一年是否有好運,所以流傳的民諺說“攬攬春牛腳,賺錢賺得香”。
7開運動會時操場上常掛許多彩色的小旗子,古人也喜歡掛這樣的小旗子,他們會在什麼時候掛呢?
古人會在立春這一天掛彩色的小旗子,象征春天的到來,所以人們把這些小彩旗稱為春旗或春幡。在漢代,掛春幡是迎春活動的一部分,人們在立春日鞭春牛的時候就會掛起春幡。在宋代,人們在賣春牛或贈送春牛的時候,都會用春幡作裝飾,春幡代表著人們對豐收的企盼。
除春幡外,彩勝也是人們在立春日互相贈送的禮品。彩勝是人們用彩色的絹布或紙剪成的小型春幡或其他飾物,可以戴在頭上,也可以掛在花枝上,以表示迎春之意。彩勝是一種飾物,因此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剪成蝴蝶形的就是“彩蝶”;剪成燕子形的就是“彩燕”;唐中宗還賜給群臣“彩花”,可能就是用各色絹布或紙製成的,也屬於“彩勝”一類。後世迎春戴的是簪花,大概就是源於唐時的彩花。
清代宮中還有在立春日懸掛春屏的習俗,春屏也算是彩勝的一種。春屏是用絹製成的屏風,由大臣寫上四字的吉祥語作為標題,設計好與文字相配的景物,再由畫工按照大臣的設計畫上景物,添上人物、器物,用花椒裝飾好,之後再由大臣寫上一首與標題相匹配的頌詩,春屏才算是做好了。春屏在立春這一天懸掛,第二年二月三日方才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