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古代的皇帝特別喜歡讓大臣給他們寫春帖子,大臣們對此不勝其煩,有人甚至寧願丟官也不願意寫,春帖子到底是什麼呢?

春帖子是立春日貼在宮中門帳上的帖子,帖子上寫有詩句,一般都是絕句,文字華麗工整,內容大多是歌功頌德的。

立春日貼春帖寫帖子詞在宋代非常盛行。歐陽修、蘇軾都寫過不少帖子詞,他倆的帖子詞常有對皇帝的勸諫之意。後來歐陽修寫了四首詩,成為帖子詞中的“範文”。他的這四首詩詩歌頌太平盛世,語言工整華麗。從此以後,歌頌太平、追求語言華麗的帖子詞就流行起來了。

帖子詞多為翰林院文人所寫,屬於命題作詩,而不是有感而發,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好像許多同學隨筆寫得很好,可考場上的命題作文就很難寫好一樣,所以連南宋的大詩人楊萬裏都不喜歡寫帖子詞。他在《端午獨酌》詩中說“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漁歌譜大章”,很慶幸自己一生都不必做官寫帖子詞了。明代成化年間的官員黃仲昭、莊昶不肯寫春帖,上疏皇帝,寧願丟官而去。

大臣們不喜歡帖子詞,皇帝們卻非常喜歡。清代的乾隆皇帝最為起勁,他甚至親自撰寫帖子詞,逼迫群臣唱和作詞。嘉慶皇帝每年都要親自寫三首,掛在養心殿東暖閣的隨安室裏,換新詩以後還要把舊詩收藏好。乾隆和嘉慶皇帝還給大臣們布置作業,軍機大臣和南書房大臣每人都要寫一首五絕,兩首七絕,署上名字獻給皇帝。在春帖之外,這兩位皇帝還親自撰寫端午帖子、中秋帖子。皇帝要臣子進獻帖子詞,是想要聽讚歌;臣下進呈春帖子及其他節令的帖子詞,與其說是應景,還不如說是應酬,應酬的對象不言而喻。這就難怪明代的徐師曾把寫帖子詞說成是“時俗鄙事”,而有些大臣寧願丟官也不願意寫它了。

9立春時有“咬春”的習俗,“春”怎麼“咬”呢?

在我國古代,立春日有製春盤、吃春餅的習俗。製春盤就是把新鮮蔬菜、果品、糖和餅放在盤中來吃,目的是迎接新春,所以叫春盤。放在春盤中的餅就叫春餅。春餅一開始是放在春盤裏的,後來發展為單獨的春餅。在古代的宮廷裏,皇帝會在立春日的前一天命人製好春盤,立春日賜給身邊的大臣。受宮廷習俗的影響,百姓們也喜歡互相贈送春盤。

不同的春盤做法不盡相同,但大同小異。東晉的李鄂用蘿卜和芹菜芽做春盤;元代的耶律楚材用粉絲、藕、豌豆、蔥、韭黃、蔞蒿做春盤。而明清時代的春盤往往有蘿卜,吃春餅的同時吃蘿卜,這就叫“咬春”,實際上“咬”的是春餅和蘿卜。因為蘿卜可以解春困,而且還有通氣的作用。明清時,有人為了能在立春日向皇帝進獻新鮮的蘿卜,還會在冬天用炕洞種植蘿卜。炕洞就是炕下麵的長方形的洞,跟煙囪相通,裏麵很溫暖,類似於今天用暖窖種蔬菜。

春餅是用麵粉製成的小圓薄餅,是與春盤中的菜一起食用的。今天我們在食堂或超市裏買到的那種卷著豆芽或韭菜的春餅,就是古時候春盤、春餅習俗的遺風。

除了春餅以外,人們還喜歡吃春卷。春卷是由古時的春繭發展而來的,農民為了祈求養蠶能有好的收獲,就在立春日製作這種外形類似蠶繭的麵點,把它作為蠶業興旺的征兆。元明時代出現的卷煎餅就是由春卷發展而來的,如今也是大街小巷處處可見的流行食品。當我們再次吃到春餅、春卷和煎餅果子的時候,遙想古人寄寓在這些食物上的美好願望,會不會覺得它們更加美味了呢?

10古人也過元旦,但卻不是在公曆的1月1日,古時的“元旦”是指哪一天呢?

古代的元旦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今天的春節,而不是指當今的元旦。當今的元旦是指公曆的1月1日。元旦一詞專指公曆1月1日,是辛亥革命以後的事情了。

“元旦”是什麼意思呢?按照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元”是“始”的意思,指這一天是一年的開始;“旦”是“明”的意思,指開始這一天的天明時節,即早晨。“元旦”雖然是一年的頭一天,但哪一天才是一年的開始,這在上古時候的各個朝代是不一致的。這和上古的“建正”製度有關。“建正”就是確定某一月為正月,這一月就是一年的開始。每個新建的朝代都要用重新“建正”來確立自己的權威。史書記載,夏代的正月是一月,所以元旦是在一月初一;商代的正月在農曆十二月,所以商代的元旦在十二月初一;周代的正月在農曆十一月,所以周代的元旦在十一月初一。一直到漢武帝時代,才又把元旦定在了農曆的一月初一。

元旦也就是春節在古代有各種各樣的稱謂,比如上日、元日、元辰(“辰”是農曆每月初一太陽所在的位置),元朔(農曆每月初一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中間,地麵上此時看不見月光,這個現象稱為朔)、歲朝(“朝”有“早晨”和“最初”的意思,元旦是一年之初),三元、三朝(指一年的開始,一月的開始,一日的開始),端日(“端”是“首”的意思,初一為一月之首)等等。

元旦是一年的開始,所以人們非常重視,要進行祭祖、迎神、拜賀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節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