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中秋時人們為什麼喜歡買“兔兒爺”?

兔兒爺又稱“彩兔”,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兔兒爺是什麼樣子的呢?《燕京歲時記》裏說,兔兒爺就是用黃土捏出兔子的形狀,其實是兔麵人身,有的穿衣戴帽還張著華蓋,有的身穿甲胄帶著戰旗,有的騎著老虎,有的默默而坐,大的有三尺,小的也有一尺多高。其實兔兒爺除了泥捏的以外,也有布紮的,紙畫的。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是這樣寫的:“臉蛋上沒有胭脂,而隻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中秋前後,街上許多攤販都會售賣兔兒爺,攤子上的兔兒爺堆積如山。居民爭相購買,買回來以後供奉在祭月幾案上。因為兔兒爺就是月中的玉兔,祭祀玉兔是祭月禮俗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兔兒爺也是給小孩子玩兒的,中秋祭兔兒爺實在是莊重不足遊戲有餘,兔兒爺早已成為傳統的玩具。

兔兒爺在北京可謂是家喻戶曉,因此也就派生出了許多與兔爺兒有關的俗語和歇後語。比如“兔兒爺的旗子——單挑”,這是因為兔爺兒的靠旗(戲曲人物的裝束,插在背後的四麵旗幟)隻有一邊。還有“隔年的兔兒爺——老陳人兒”,因為兔兒爺是泥製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見到去年做的兔兒爺,那可就屬於老兔兒爺了。

72魏文帝曹丕曾對重陽節加以解釋,他是怎樣解釋“重陽”的?

曹丕在寫給大臣鍾繇的信中這樣寫道:中國自古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稱作“重陽”,也叫作“重九”,“九”含有“長久”的意思,“重九”意指活得長長久久,當然值得設宴聚會了。

這則材料告訴我們許多信息。首先,重陽節由來甚久,至少在曹魏時期就有了這一節日,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曆史了。第二,它告訴我們,重陽節得名是因為九為陽數(一、三、五、七、九都是陽數,九是最大的陽數),陽數相逢,故名重陽。第三,它還告訴我們民間過重陽節的心理原因,是因為“九”與“久”諧音,九九就是久久,而久久也就是長久。最後他還告訴我們,重陽節的過節方式是設宴聚會。

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星的儀式。大火星是古代標誌季節變化的星宿,在秋季九月隱退。由於古人一向把大火星作為季節生產與生活的標識,並且將大火星奉若神明,大火星的退隱,使人們不僅失去了時間的坐標,而且還產生了莫名的恐懼。大火星的隱退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正如大火星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在大火星隱退的時節,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大火星祭祀儀式情形雖然已經很難知曉了,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禮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比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這正是古代九月祭祀大火星的蛛絲馬跡。古人常常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即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就是以大火星的出沒為依據的。

後來,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曆”讓位於一般曆法,九月祭火的儀式就衰亡了,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候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許多祭火的古俗依舊傳承了下來。

73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佩茱萸呢?

據南朝文學家吳均在《續齊諧記》裏記載,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源於漢代“桓景避難”的傳說。傳說東漢時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有一次費長房對桓景說,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災,要他速速回家,告訴家人縫一些袋子,裏麵裝上茱萸,係在臂上,然後登山飲菊花酒,這樣才能躲過大禍。到了九月初九這一天,桓景按照師父的話做了,帶著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發現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

這雖然是個荒誕的故事,但卻反映出了先民的心理。古人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從一數到九,陽數就數到了盡頭,再數下去,就又要從一開始,這就是所謂的“陽極必變”,因而九是個盈極而虧,由盛轉衰的隱含著不祥因素的數字,而九月初九是兩個“老陽”之數重疊在一起,就更不吉利了,所以人們要尋找一個化解之法,這個解法就是登高、插茱萸。這個認識實際上是陰陽家唯心世界觀的反映,卻造成了重陽節登高、插茱萸的民俗,這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到了後世,人們重陽登高就不再是為了避禍或避邪了,其目的多在於遊賞。重陽之日,天高氣爽,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百川澄清,是登高望遠,遊目騁懷的最佳時節。而所謂登高,主要是登山,也有人登樓台。而佩戴茱萸的習俗,到唐宋時已逐漸改為插茱萸了,所以王維詩中才會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句子。唐代宮中還有用茱萸賞賜群臣的習俗。茱萸屬於茴香科,莖葉可以入藥,據說有避疫的功效,可見九月初九插茱萸,排除避邪這一說法不論,還真有些益處。也許增年益壽,預防瘟病才是古人佩戴茱萸的真正原因。

74杜牧在重陽節時寫下這樣的詩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為什麼古代很多男性在重陽節時喜歡把菊花插在頭上呢?

這與重陽節的另一個重要民俗活動——飲菊花酒和賞菊有關。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由來已久。根據古書的記載,從漢代起,人們就開始喝菊花酒以祓(古代為除災去邪而舉行的祭禮)除不祥,延年益壽。菊花酒的做法大概是這樣的:在菊花盛開之時,把菊花連枝帶葉一起采下來,和黍米放在一起釀造,等到下一年九月九日便可以飲用了。這種釀酒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是耗時太長,於是後來又有了一種簡便的方法,就是將菊花的花瓣撒在酒中。

重陽節飲菊花酒,自古至今一直是一件風雅的事。而重陽之時,芳菊盛開,獨傲秋霜,文人雅士感物懷人,於是在飲菊花酒之外,又有插菊花、賞菊花的逸事。唐代詩人杜牧有“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詩句,宋代詩人劉景文也有“重陽曾插菊花無”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