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在這一天祭祖,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燒紙錢,意思是給死去的人送錢,供他們在陰間之用。人們來到田野墓地,掃出空地,將帶來的紙錢燒在墳塋前,表達對死者的照料之意。這一風俗是漢代以後才產生的,後來十分流行。二是送寒衣。這天,人們在祭掃祖墓的時候,要在墳前焚燒冥衣,意思是已經進入十月了,冬天就要到來,所以給死者帶來衣物,以備過冬之用。這一風俗早在宋代就有了,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甚至現在,個別地方也還保留這一習俗。
古語說“祭神如神在”,意思說祭祀神靈時要表示敬意,就好像神靈就在現場。民間在“十月朝”給死者燒紙、送寒衣,也是此意。在人們眼中,仿佛死者還活在世間,需要錢財開銷,需要穿衣保暖。所以,祭祖風俗中表現出了深深的人文關懷,傳遞著濃濃的人情溫暖。
85現在許多人喜歡吃火鍋,火鍋保留著古時十月初一暖爐會的遺風,暖爐會是什麼呢?
如今,許多人喜歡與三五好友圍坐著吃火鍋。熱氣騰騰的火鍋就著天南海北的神侃,令人倍感生活的愜意。其實,這種圍爐聚會的方式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古人在十月初一(即朔日)有“暖爐會”的風俗,與今天的火鍋頗為相似。
十月初一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節日,有多種風俗,比如掃墓、送寒衣等。而暖爐會是民間的飲食習俗。這天,人們會邀約親朋好友,圍在暖爐之旁,一邊就著爐火烤肉,一邊溫酒對飲,同時暢談一年的收成和來年的期盼。這樣的活動最遲在唐代已經產生,在宋元明清之間非常流行。
為什麼在十月朔日要舉行暖爐會呢?這與季節的變遷有關。十月是冬季第一個月,標誌著已經入冬,寒冷已經到來。於是人們燒上新炭,圍爐取暖,表示迎接冬天到來。而此時,又恰逢農作物收獲完畢,過冬的準備已經做好,於是人們圍爐燕飲(吃飯喝酒),享受一年的收獲。可見,“暖爐會”是人們在收獲之後、寒冷來臨之際對自己的犒賞,具有非常濃厚的生活氣息。
86十月十五是下元節,人們要大祭群神,在下元節享受祭祀的神仙有哪些呢?
十月十五日在古代被稱為下元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要祭祀水官大帝、太上老君以及天地祖先等。此外,還有禁止屠殺、禁止判極刑、張燈等活動。而這些風俗,其實都與道教密不可分。道教形成於漢代,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宗教,擁有眾多信徒。它奉道家創始人老子為太上老君,據說太上老君出生於十月十五,所以人們在十月十五要祭祀太上老君。另外,道教認為天官、地官、水官分別掌管著天、地、水,而這三位神靈分別生於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和十月十五(下元日)。十月十五是水官的誕辰日,所以要祭祀水官大帝。據說,水官大帝掌管天下之水,能夠排解水患,保障一方水土和百姓平安。所以人們把它稱為解厄之神,以上古時期治理洪水的大禹比之。在下元節時,民間要舉行儀式祭祀他,有些地方還設道場誦經,祈禱消災解厄。這樣的習俗在宋明時期較為盛行。清代以後,人們在下元節逐漸從祭水官發展為祭祀天地祖先,甚至祭祀山川之神了。這可能是由於道教的發展,逐漸與儒、釋相結合,而節日的習俗也隨之逐漸發展變異了。
87明清兩代的皇帝都會在冬至這一天到北京的天壇,他們到天壇做什麼呢?
冬至是一年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在古代,冬至流行著豐富的風俗活動,比如祭祖、避邪、吃餛飩或湯圓等。其中,有一個十分盛大的活動是祭天。
在封建社會,隻有天子才能祭天,而天子祭天的日子就是冬至。天神高高在上,因而祭天要在高處進行。所以,天子往往在郊外空曠之處堆砌一座高台,用於祭拜天神,就是祭壇,也稱為天壇。北京天壇公園的主體建築圜丘就是明清時期皇帝祭天的地方。
在冬至前一天,皇帝就開始齋戒、沐浴,準備祭天。冬至當天,皇帝登上圜丘,以牛、羊、豬等犧牲進薦,並祭拜天神。此時,東南之處要燔燒幹柴(有時也把犧牲放在柴上),讓煙氣升上天空,直達天際;西南之處要升起懸望燈。同時,樂器奏響,鍾鼓齊鳴,氣氛十分莊嚴。
皇帝冬至祭天,除了身為天子、強調皇權神聖不可侵犯之外,也與節氣變化有關。冬至是陰氣、陽氣流轉的一個分界點。從冬至開始,陽氣開始上升,而天神在古人的信仰中正是屬陽的神靈,所以,冬至祭天就有迎接陽氣之意,是節氣流變與宗教信仰結合的產物。
88伊斯蘭教曆九月是齋戒月,穆斯林為什麼要在這個月齋戒呢?
開齋節與古爾邦節、聖紀節並稱為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齋月在伊斯蘭教曆九月。穆斯林為什麼要在這個月齋戒呢?相傳,在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四十歲那年的九月,真主開始把《古蘭經》的內容傳授給了他。為了表示紀念,穆斯林就在每年伊斯蘭教曆九月齋戒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視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