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小寒時如果天氣比較暖和,老百姓就會特別擔心,這是為什麼呢?
公曆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天氣初寒,還不算太冷。小寒一過,就正式進入了“出門冰上走”的三九寒天。
小寒分為三候:初候雁北向,二候鵲始巢,三候雉(野雞)始雊(雉鳴叫)。古人認為候鳥中的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的,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而北方此時到處可以看見喜鵲,喜鵲也感受到陽氣而開始築巢。野雞也因為感受到了陽氣的生長開始鳴叫。
小寒時節,我國東北部地區的平均氣溫在零下30℃左右,有時甚至會低至零下50℃。午後最高平均氣溫也不過零下20℃。這個時候,冰箱已變成“保溫箱”,冰鎮飲料比常溫飲料的溫度還要高很多。秦嶺、淮河一線,平均氣溫則在0℃左右,秦嶺淮河以南已經沒有季節性的凍土,農作物也沒有明顯的越冬期。在華南北部,最低氣溫很少低於零下5℃,華南南部0℃以下的低溫更是少見。江南地區平均氣溫大都在5℃左右,田野裏仍是一派生機,隻是偶爾遭遇冷空氣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小寒時節,民間忌諱天暖,有“小寒天氣熱,大寒冷莫說”的說法。意思是,小寒如果不冷,到了大寒,天氣會極為寒冷,冷到語言無法形容的地步。另外小寒時也忌諱天不降雪,有“小寒大寒不降雪,小暑大暑田幹裂”的說法,認為此時不下雪,來年就會遭遇大旱。
82北方從哪個節氣開始就可以在公園裏滑冰了?
大寒時就可以在公園滑冰了。公曆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達到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俗話說:小寒大寒,冷作一團。大寒的意思是天氣冷到極點,這時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低溫,大風,地麵積雪難以融化,北方一片冰天雪地。不過,由於大寒處於冬季即將結束之時,因此隱隱中也可以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
大寒分為三候:初候雞始乳,二候鷙鳥厲疾,三候澤腹堅。“乳”是“生子、分娩”的意思,“雞始乳”意思就是雞開始孵化小雞了;鷙鳥正處於捕食能力最強的狀態,盤旋於空中到處尋覓食物以補充能量抵抗嚴寒;而在大寒的第三候,水域內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並且最結實、最厚。
民間有“大寒三白定豐年”“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的說法。“大寒三白”指下三場大雪,可見,農家忌諱在大寒時節天晴無雪。因為臘月中的雪可以殺蝗蟲,來年不容易鬧蟲災,自然豐收在望,所以臘月中的雪又被稱為“瑞雪”,所謂“瑞雪兆豐年”,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83“數九寒天”指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人們是怎樣“數九”的呢?
數九,是從冬至起以九天為一組概括天氣變化或農事活動的風俗。一般是從冬至日數起,九天算一個“九”,數到第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因為是數了九個“九”,所以又稱為“九九”。概括九九天氣變化或農事活動的歌謠稱作《九九歌》。也有用圖表等形式表現氣候變化的,稱為《九九消寒圖》。《九九消寒圖》最簡單、最普遍的畫法是在一張白紙上畫九個大方格,上麵寫著圖名,邊上寫著“九九歌”。每個大格中,再用竹筆帽印九個紅圈圈。從冬至日起,每天用墨點一個圈。點的時候還可以隻點一部分,以區別不同的天氣。其中一首歌謠是這樣唱的:“上畫陰,下畫晴,左風右雨雪當中。”就是說如果趕上陰天,就把紅圈圈的上麵染黑,如果是晴天就把下麵一半染黑,其餘的以此類推。等到把紅圈圈全部染完了,春天也就來了。在老北京,最愛畫《九九消寒圖》的是一些小學生。他們把“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字寫下來,然後再用白紙蒙上,把它們影寫成空心字。這九個字每個字九畫,按筆畫每天描一筆,描完之後,正好就到了春暖花開、姹紫嫣紅的時節,非常有意義。
《九九歌》與《九九消寒圖》有密切的關係。一提到“七九河開,八九雁來”的諺語,我們就會感到無比親切。由於我國幅員遼闊,《九九歌》的唱法,各地有很大不同。在北方,人們唱得比較普遍的是這一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南方,唱得比較普遍的是這一首:“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古代一種古簧管樂器)。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推鹽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哂暖氣。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擔(單)。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
“九九”的說法不但對計算氣候時令十分方便,而且很有趣味,編成歌謠,人們也容易記憶。可以說,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是他們聰明才智的體現。
84十月初一被稱為“十月朝”,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清朝的皇帝要舉辦祭宗廟的大典,那這一天老百姓是怎樣祭祀自己的祖先的?
古時候,人們稱十月初一為“十月朝”。這是十月份的第一個節日,民間有豐富的風俗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上墳、祭祖。所以,後來人們將這個節日稱為鬼節,也稱“下鬼節”,以區別於七月十五的“鬼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