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開場白(1 / 2)

我的爺爺王漢魁,字秦峰,沂蒙山區沂蒙縣人,生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卒於1997年,享年97歲,但按我們老家的算法加上閏月,實則長壽百年不止。

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8歲前,他在我們老家接受了半是私塾,半是新學的啟蒙教育。接著入沂蒙縣愛濟小學上學。這是一所教會學校。我爺爺有幸成了它的第一屆學生(關於教會、教堂以及學校的故事一直延續到我父親及我叔叔身上)。

14歲時,他考入了濰縣廣文中學。這是當時當地最好的中學。18歲時考入了當時濟南的第一所新式私立中學——正誼中學高中部。正誼取自董仲舒的“正其誼而不謀其利”,該校成立於1913年,由山東著名教育家鞠思敏創辦(現為濟南十七中)。無奈此時家道中落,已無力供應,隻好回家務農,時稱“值業”,即有點繼承家業的意思。

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我爺爺能夠去讀正誼中學,他一生的曆史將會重寫。因為當時的正誼中學是所名校,出了不少名人。比如講,“四人幫”的得力幹將張春橋、現在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我的曾祖父為前清的舉人(1878年參加的濟南府會試),加上祖上的陰德,到了他這輩上還是良田千頃,騾馬成群。不過老婆不多,前後共兩個,但隻生了3個男孩,我爺爺為老三(座山雕也是老三,嗬嗬),他和上邊的大哥為一母所生。大哥7歲那年掉到彌河裏淹死了,實際就剩下了他和同父異母的二哥。偏偏長得白白淨淨的二哥不爭氣,從16歲起就抽上了大煙(原因獨特)。不到30歲時,人就像個小老頭了。鑒於爺爺腦瓜靈,心眼善(我爺爺就說,在這一點上,我特隨他。這也是他晚年經常隨我在濟南生活的原因之一)。我的曾祖父就把繼承發揚家業的希望寄托在了我爺爺身上。

不料,就在我爺爺20歲那年,即民國九年(192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土匪綁了票。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憑我家那時的家底,贖出他來完全可以。但這希望卻被毀在一個“陰謀”上。

到期不贖,理當撕票。但是,在一個完全能逃的深夜他卻因“救人一命”而沒有逃走。這仁義之舉,感動了所有的土匪。加上他有文化,故就……又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竟被群匪推薦為匪首。成了一個不會打槍的“山大王”。他常常說,我有點像劉備,不善帶兵,“然仁德素著……部下舍生忘死”。

而他的二掌櫃那四,則是“青州八旗兵”的後裔,從他身上你可了解到這支鮮為人知的清朝勁旅的故事。更富傳奇的是,後來他竟“拐跑”了我的二奶奶!

他的隊伍最多時達2000多人,控製著近10萬人口的地盤(臨朐、沂水、昌樂三縣交界處)。

他經曆了清末、民初、民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民國時,他的隊伍跟楊虎城的晉軍、張宗昌的手槍旅以及劉黑七的土匪都打過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