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本來是給我找對象的(2 / 3)

終於有一天,他拿著棉褲又去了路琴阿姨家:“我有法子,還是做成開襠褲。”

“開襠褲?”

“對,棉褲開襠。但外邊的罩褲不開襠,褲帶改成鬆緊的,這不就既美觀又方便了嗎?”

“哎呀呀,老人家,真有您的。”路琴阿姨敬佩得不得了。

沒想到,這個法為很多的家長所接受,紛紛照辦,掀起了小孩棉褲的新革命。

幫我找對象的事,他一開始托的是季風叔叔和路琴阿姨(隻要我爺爺在濟南,他們常來往,一到一起就談當年的往事,一談就感慨唏噓、淚眼婆娑)。

他托人家就像派任務:“哎,你們倆,操操心,幫我孫子找個對象。這小子挺有出息,從棗莊當人才調來的,有一套三室一廳,是二級作家,噢,就是和大學的副教授同級,除了工資,還有點稿費,人品也好,隨我,不抽煙不喝酒,個子不高不矮,長相不俊不醜。喂,總之吧……你們要上心,找好了我請你們喝喜酒。”

季風叔叔、路琴阿姨還真上心,先後給我找了好幾個,但都讓他給否定了:“不行,這個帶了個男孩,歲數還跟嬌嬌差不多大。大了,怕要欺負我孫女,不行,帶男孩的不行。”

有位女士帶了個女孩,他還是不願意:“不行,這個帶女孩,不行,兩個女孩在一起不好處,小事多,小孩不開心,大人跟著煩……”

有位女士什麼孩沒有,短婚未育,條件應該可以了,但又讓他否定了:“不行,這個長得太差勁了。俺新年大小是個作家,要是領著這樣的出去,人家還不得罵?不行,找媳婦不漂亮不行,哪怕其他條件差些。”

那就找個農村的吧,又年輕,又漂亮,盡著咱挑,但真正談了,他又猶豫了:“還是不行,這農村的沒文化呀,跟我孫子沒共同語言啊,沒有共同語言,這日子能幸福嗎?”

找來找去,大半年過去了,他的作家“龜孫”還是光棍一條,還把兩個老朋友累得不輕。

突然有一天,他接孩子回來時手裏拿了一份濟南的廣播電視報:“來來,大作家,我有個新發現,上邊有征婚廣告,咱去婚姻介紹所吧,人家說了,婚介所是專幹這個的,目標多。”

“這好意思嗎?”當時,婚介是個新興事物。

“那怕什麼的,誰還不找對象了?你不好意思,我去。”很快,他就整理出了我的一些照片、出版過的書、獲獎證書等,蹬蹬蹬,去了婚介所。

下午快吃飯的時候,他興衝衝地回來了:“行,有門,婚介所的王大媽說,像你這樣條件的,在濟南算是搶手貨,好找。”

“花了多少錢?”我聽說婚介都是要收費的。

“她要40,我給了她60。”很大方的樣子。

“為什麼?”

“龜孫,還不是為了讓人家盡快給你找呀?隻要能給你找個好對象,就是花600又怎樣。這些錢我還掏得起。”他的資格老,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工資已近400元。

盡管多交了20元錢,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找了一陣子,一個理想的都沒有。有時,根本不用我見麵,他就給否了:“這個不行,太胖,我孫子不會看上的。”

“不算肥吧,女同誌豐滿點好。最好讓你孫子自己過過目。”王大娘幹婚介多年,還是挺有經驗的。

“用不了他過目,我就能代表他。我是他爺爺,他什麼眼光我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