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量身創作的詩歌最符合朗誦者自身的要求。朗誦者有自己的愛好興趣、氣質類型、、年齡身份、聲音條件等特定因素,而滿足這些因素的朗誦詩同樣不多。量身創作的詩歌則有可能在最大限度上照顧到這些因素,從而能使朗誦者發揮出自己的最大潛能,使朗誦效果協調一致。
實際上對於朗誦者來說,量身創作最明顯的優越性就體現在準備朗誦作品時目的更明確、針對性更強,創作出來的作品更能適應朗誦的要求上。
(二)量身創作的原則量身創作朗誦詩應盡可能遵循以下原則:
其一,音聲性--也就是要使朗誦作品符合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特點。簡單說,朗誦出來的作品要好聽。一方麵,詩歌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後應具有形象性和音樂感,在聲音形式上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麵,詩歌文字應琅琅上口,便於朗誦者在舞台上進行藝術創作。
其二,適應性--也就是要使朗誦的作品適合朗誦的場合、朗誦者的身份和聽眾的心理期待。要想完成一次成功的朗誦創作,朗誦的場合、朗誦者的身份、聽眾的心理期待這三者缺一不可,他們是完成傳受的必備環節。
其三,藝術性--這也就是朗誦藝術之所以稱其為藝術的根本所在。詩歌應具有感情濃烈、善於想象、富於文才、精於變化等特點,要有文學性和藝術性,缺少了這些,朗誦藝術也就同現場動員、大會報告等實用性文體的表達失去了區別。
其四,創造性--要使朗誦作品有新意、有探索性。新意是一部作品得以生存的重要標誌之一,要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內容上要敢於出新,形式上要善於探索,爭取使作品一朝在舞台上亮相就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從而吸引聽眾,達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三)量身創作的方法量身創作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從醞釀、寫作到修改這樣幾步,隻不過每一步都有與其他文學創作不盡相同的特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步人手來進行詩歌創作。
其一,深入了解。這主要包括:了解主題,了解聽眾,了解朗誦者。了解主題--內容上的量身創作。了解朗誦會的主題是詩歌創作的第一步,它就等於是詩歌的魂,沒有它,一切都將成為行屍走肉。隻有了解了主題,整首詩歌的內容才能有所依附。了解聽眾--效果上的量身創作。一首詩的朗誦效果除了受朗誦者藝術功力的製約外,還與聽眾的接受程度或認知程度有關,沒有了觀眾的接受與認知,也就沒有了詩歌創作與朗誦的必要。具體來說,要了解聽眾的構成、年齡、層次、愛好等等。如果是大規模的演出,可以從演出的主題來推測聽眾構成。總之,了解聽眾是詩歌朗誦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了解朗誦者--創作區域上的量身創作。朗誦者的興趣愛好、知識閱曆、年齡層次、音色特征、表達能力影響著他對不同作品的選擇取向,也就是說,一個人並不一定適合朗誦所有類型的詩歌,這也是量身創作詩歌的最重要的原因所在。了解朗誦者可以分為兩種:一是為其他朗誦者創作詩歌時,要對朗誦者的相關情況進行了解;二是如果是朗誦者自己創作詩歌,則要對自身進行自測,通過對自身情況的透徹了解,創作的詩歌才有可能更具適應性和獨特性。
其二,比較分析。這主要是對已有的詩作、與會的朗誦者所進行的比較與選擇,通過這一環節的工作,使作品的思路初步形成。
曆史比較--抓住時代感。同樣主題的詩歌在不同時代裏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我們要通過比較分析特別是對當前時代主題的把握,使創作的詩歌具有時代感,或者是使舊有詩歌煥發出新意。比如,張天民創作於60年代的《愛情的故事》和舒婷創作手70年代的《致橡樹》,兩首詩同樣是愛情主題,但內容迥異,前者沒有描繪戀人間常見的浪漫故事,而是由男青年的思緒使詩篇進入了一個莊嚴而富有激情的曆史環境中,書寫了一對革命烈士的愛情,他們的情話是"同誌,堅持",他們的誓言是"不屈,勝利"。而後者則"否定了那種依附性的愛情觀:如淩霄花之於高枝,癡情鳥之於綠蔭;也否定了那種奉獻性的愛情觀:如源泉送出慰藉,險峰襯托威儀。這兩種愛情觀都以犧牲一方作為愛的前提,這些愛情觀都反映出漫長的封建社會在我們民族心理中的曆史積澱。她所追求的愛,是雙方的彼此平等""這個平等的基礎,是彼此的人格獨立。""這是作者所理解和追求的"偉大的愛情",也是這首詩所以引起無數讀者對價值觀重新思考的原因"①。同是寫愛情,內容卻如此不同,這中間體現著時代主題的製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