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誦,是由兩位朗誦者進行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對誦有男女聲搭配或同性搭配兩種。在對誦中,兩種藝術風格相近或迥異的朗誦結合進行,或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風格既鮮明又統一,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同時,由於有兩個人參與朗誦,站位、搭配電有更多的選擇餘地,更容易在朗誦者之間和朗誦者與聽眾之間加強交流,因此感染力也相應得以加強。集體朗誦,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朗誦者進行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這種形式經常在大型的朗誦會、晚會上采用,其主題一般都比較重大,內容大都比較豐富,容量較大,氣勢相對恢弘。在朗誦時,有個人的領誦,有兩個人的對誦,也有多個人的合誦,變化豐富,對比強烈,往往能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在大型的朗誦會和晚會上具有較重的分量。詩組合,顧名思義,是由多種朗誦形式組合在一起進行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組合的形式眾多,有獨誦組合、對誦組合、集體朗誦組合,也有混合型組合,也就是說,在一個詩組合的朗誦中,多種朗誦形式可以同時出現,當然也可以隻是一種形式的組合,比如,自始至終都是獨誦的組合。詩組合往往具有較深刻的主題,但表現在形式上則是靈活多變的,各個組成部分可以是連貫的,也可以是係列式的單元,這就好比是散文中常說的"形散而神不散"。作品形式一般都比較新穎,能夠引起大家的興趣。比如,曾經有一個學生們自己創作的詩組合《雕塑家和四個雕像》,詩中的四組雕像講了四個故事:第一個故事幻想孔子與屈原在天堂的對話,表現了他們人生的苦悶;第二個故事講述了年邁的天使墜人人間後被失去良知的人欺負的故事;第三個故事講述了狐狸為吃到鐵柵欄裏的葡萄而不惜把自己餓瘦以便能夠順利通過鐵柵欄的阻擋,但為從鐵柵欄裏跑出來又不得不在吃飽後再把自己餓瘦,結果吃完葡萄的狐狸與沒吃之前還是一樣的;第四個故事講述了一位母親不惜犧牲自己,用自己的血液給孩子止渴以使孩子能夠活著走出沙漠。四個故事看似互不相幹,但由一位雕塑家將其貫穿起來,通過神、鬼、獸、人的一係列組合,賦予全詩以一個"希望"的主題,於是全詩的結構便顯得完整起來,構思也顯得愈加巧妙,同時由於四個組成部分各具特色,因此,詩歌的容量雖然很大,但聽眾接受起來絲毫沒有冗長沉悶之感,朗誦效果非常好。
(二)確定朗誦形式的原則朗誦形式眾多,但不能為形式而形式,所有的形式都是為了更好地朗誦作品內容而加以確定的。確定朗誦形式可以遵循相加、相減、和諧等原則。
其一,相加原則。就是使朗誦構成的各個部分的優勢和特色結合起來,發揮各個構成要素的優勢,形成合力,共同為成功完成詩歌朗誦創作而出力。比如,一個重大的主題單靠獨誦無法完成,或者特別濃烈的情感靠一個人獨誦無法抒發時,就可以采取集體朗誦的方式,加大分量和容量。再如,一個深刻的主題靠一個單元無法表現時,就不宜采取獨誦或集體朗誦的形式,而是可以選擇詩組合的朗誦形式,將各個單元的要素結合在一起,深化主題,增加分量。
其二,相減原則。相減原則不能簡單理解為減輕詩歌的分量,而是減掉那些不能表現主題甚至於影響詩歌朗誦效果的因素,使最能突出作品特點的部分顯現出來。比如,一部情感起伏大、內容對比強烈的作品,靠一個人獨誦可能會暴露許多缺點,這時,就不如采取對誦的形式,一個人負責深沉含蓄文字的朗誦,另一個人負責高昂奔放文字的朗誦。這裏減掉的是個人的缺點或不足,同時也就增強了兩個人共同朗誦的適應性和藝術性。可以說,相減原則體現的是另一種形式的"增加"--減掉劣勢,突出優勢。
其三,和諧原則。和諧原則是為了使構成詩歌的各個組成部分彼此融合、互相映襯、互相促進,使詩歌朗誦的整體藝術效果達到最佳程度。和諧原則是一個核心原則,無論是相加原則,還是相減原則,都要以和諧原則為指針和目標,強強相加未必強,衡量的標準就是要看其是否和諧統一。
(三)確定朗誦形式的方法確定朗誦形式的方法是對其原則的運用,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這裏大體從朗誦場合、詩歌主題、詩歌內容和朗誦者的聲音形象條件等方麵加以說明。
其一,根據場合確定朗誦形式。大型的晚會或朗誦會,多采取集體朗誦的形式,這樣可以增加氣勢,烘托氣氛。
藝術欣賞性的朗誦會,多采取經過精心加工的獨誦或詩組合的形式,深厚的朗誦功底、巧妙的構思組合、深刻的主題揭示,都有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震撼和生命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