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朗誦心理與寫作心理的契合在詩歌朗誦藝術創作理論中,一直存在著二度創作和一度創作(或日完全意義上的創作)之爭,支持二度創作的認為,朗誦是把詩歌從文字語言轉化成有聲語言的過程,其轉化的依據是詩歌文字本身;而支持一度創作的認為,這種轉化工作包括心理上的調試和有聲語言技巧的運用,它體現出更多的創造性。
實際上,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種非此即彼的截然劃分反而容易給人們帶來混亂。我覺得在朗誦時,朗誦者如果能夠把自己的心理與作者的寫作心理契合起來,則有可能贏得更大的主動。朗誦者在舞台上進行創作時,不能讓人覺得他是在轉述別人的意思,在說別人的話,而是要把詩歌變成自己想說、自己要說、自己能說的話。做到這一點的關鍵就是朗誦者心理的調整和情感的醞釀,他要在深入理解作者的想法、細膩體會作者的心理的基礎上,把自己設想成作者的化身--自己就是抒情主人公,詩歌中的文字就是自己想說的話。在這種身心俱化的狀態下,朗誦者才能夠進行自由的創作。比如大家在朗誦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時,那種離別的情感分明就是從朗誦者的心底發出的,若不如此,會讓人覺得不協調。
二、用聲自如
用聲自如是成功完成詩歌朗誦的前提,是使詩歌朗誦體現出更多藝術性的必備條件。這裏要明確這樣一個觀點,即用聲自如,並不是無原則地炫耀自己聲音的美好,那樣難免會讓聽眾買櫝還珠,失去了對詩歌所蘊含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注意,給人以華而不實之感。但是毋庸置疑,自如的聲音運用會更好地完成詩歌創作,揭示詩歌的內涵;同時,聲音本身的形式美也具有獨立存在的意義,許多聽眾就是因為喜歡某個朗誦藝術家富於魅力的聲音而喜愛上詩歌、喜愛上朗誦藝術的。
用聲自如,有兩個層麵的含義:一個層麵是為了適應詩歌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語勢要求,朗誦者的用聲要能有一定的幅度和強度的變化;另一個層麵是為了體現詩歌的不同色彩並抒發變化豐富的情感,朗誦者的用聲要有剛柔虛實、控縱自如的藝術變化。一般來說,朗誦者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訓練自己的聲音:
(一)擴展音域,使用自如聲區人們的聲音由最低到最高有一定的區域,而在這個區域的中間部分為自如聲區,自如聲區都小於人的整個聲區。朗誦者平時應該擴展自己的音域,音域越大,一則自如聲區的變化範圍就越大。
人們在進行詩歌朗誦的時候,會遇到不同風格特色的作品,有的豪放,有的婉約;即使是同一部作品,也有或高昂或深沉、或揮灑或內斂之處;在處理語句的時候,也會因語勢的不同而有高低起伏的變化。在這種時候,音高揚起,不應走調破音;聲音降低,不應喑啞憋悶,這些變化都應在自如聲區內進行。如果沒有較寬的音域,則自如聲區的高低起伏就變得有限了,這自然就會影響詩歌朗誦藝術的創作。
擴展音域的訓練可以借鑒聲樂訓練的方法,一個音一個音或半個音半個音地向上攀爬和向下延展,聲音高的時候注意不要有明顯的不圓潤或力所不及的感覺,聲音低的時候不要壓喉。在保持這種整體感覺的前提下進行音域的擴展練習,自如聲區會在整個音域擴展的過程中不斷加大,聲音的運用能力也會得以加強。
擴展音域的訓練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進行,一般來說,向上和向下擴展一度音需要月餘時間,而且也不可能無休止地進行擴展,我們隻要能有兩個八度多一點的音域就可以了,關鍵是要保持自己在自如音域裏的發聲能力。
(二)加大強度,提高發聲能力聲音的強度指的是聲音的大小,這在詩歌創作中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比如,我們在朗誦"怒發衝冠,憑欄處"時,要運用飽滿的強音直抒胸臆,而在朗誦"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時,又要用相對較弱的聲音來表現亡國之君的喪國之哀。一味地嚷或一味地低語都會影響詩歌內涵的揭示和朗誦藝術的魅力。
訓練聲音強度的主要內容是正向訓練,即大音量的訓練。人們在小範圍的談話中多使用比較弱的音量,偶有使用大音量的時候也不太在乎聲音的表現力,但在朗誦詩歌的時候,都會不同程度地使用較大的音量,因此大音量的訓練不可缺少。
進行大音量的訓練同樣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來進行,可以將一句話從小音量向大音量分級遞進,然後再反向進行。由小到大時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嗓子,不要聲嘶力竭,而是要限定在自己能控製的區域內進行。
訓練聲音強度要注意強弱之間的轉化能力。有的人隻是用大音量或隻是用小音量說話時都不會遇到什麼問題,但在進行大小的轉化時則會顯得不那麼自如:由小變大時往往力度不夠,大音量的雄壯色彩不能充分地表現出來;由大變小時又會由於氣息、唇舌控製不利而造成吃字或吞音,給聽眾的接受帶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