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詩歌朗誦本體創作(1)(1 / 3)

經過前期的準備和設計之後,現在可以進入到詩歌朗誦創作的核心階段,即把詩歌的文本轉化為文字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朗誦者對詩歌文本理解感受如何,語言表達能力如何,藝術修養和感染力如何,都會得到最充分和最苛刻的檢驗,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朗誦創作的成敗上。

朗誦創作分為本體創作和整體創作兩部分,前者指的是從文字語言到有聲語言的轉化工作,後者指的是有聲語言與其他要素結合的工作,兩者缺一不可。

本章談一談朗誦中的本體創作問題,包括:理解感受、用氣發聲、語言表達技巧等。

一、理解感受

理解感受是詩歌朗誦創作的第一步。不理解詩作,則創作的道路和技巧的使用就失去了方向,許多技巧和方法無從談起;不感受作品的意韻與作者的情感,則自己的語言表達也就失去了"言為心聲"的創作初衷,自己無法被感動,聽眾更無法被感動。

理解感受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一)理解作者的寫作心境

作者在不同心境下,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對同一事物、同一事件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體會作者的心境有助於對詩歌作品的理解感受。體會作者心境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和作品的寫作背景。中國的許多古詩都是作者在追求政治理想和人生境界的過程中寫就的,許多深意都蘊含在或明或隱的文字表述中。比如杜甫的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末尾兩句: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兩句決不僅僅是作者講述自己的行程,而是表明了其心境。當時,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喜訊傳來,作者心頭長期的積鬱一掃而光,那種高歌縱酒的暢快心情瞬間便流露出來,因此,從"巴峽穿巫峽",從"襄陽向洛陽"的行程有一種順流而下的感覺,朗誦時也應有這種酣暢之感;如果沒能理解作者的心境,極有可能綿延舒緩地去表達,失去了酣暢的感覺,則詩歌的本意也就喪失了。

(二)理解作品的主題內容有些作品的文字表麵與其深刻的思想內涵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的,有時,作者還會使用一種隱晦的手法,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隱藏在看似不相幹的景物或事件背後;如果不了解作品的主題,就不能通過作者的文字表述理解其背後的深意。所以說,理解作品的主題內容,實際上也是一種背景了解,以此可以窺探作品的深意。比如孟浩然的七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的後四句: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四句詩表麵上是說詩人想過河但卻沒有船,看到別人垂釣而自己隻能存有羨慕之情,但實際上卻表達了詩人出仕無門、不甘隱居的心情,並希望丞相張九齡能夠推薦援引,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了解了作品的內容,理解了作品的主題,我們在朗誦時才不會把這首詩看作是一般的寫景抒情作品,而是表明作者自己政治抱負的明誌之作。

(三)感受作品的整體意韻一部作品有它自己的整體基調和整體意韻,不論作品中描畫了多少景物,敘寫了多少事件,它們都要統一在整體的意韻之中,也就是說,比如同樣是寫月亮,春天之月和秋天之月是不一樣的,並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中得以體現。比如柳宗元《江雪》一詩: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通篇有"寒"、"靜"之感,並由此透露出"孤"、"獨"之意,那麼在朗誦時就應注意營造這種氛圍,體現出寒、靜、孤、獨的特點。另外,深人體味這首詩的意韻,你會發現,四句詩所描畫的景別是不一樣的,前兩句是一種遠景,第三句鏡頭推進近似於特寫,第四句鏡頭拉遠再度呈現出遠景。有了這樣一種畫麵感,我們就要用最能體現這種畫麵的聲音和感覺去表達。具體說,聲音可以稍微暗一些,並適當運用虛實結合的聲音,這才能與全篇的基調和意韻相協調。

(四)感受文字的具體刻畫朗誦詩歌要注意整體感,但整體是由一個個具體的細節逐一實現的,失去了對具體景物的刻畫和對具體事件的描述,談整體隻能是奢望。在一首詩中,要找準具體刻畫景物和具體描述事件的文字並細心體會其深意。比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嗚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在"詩人以二十八字的篇幅勾勒出的畫卷裏,深蘊著多少層次的矛盾統一,它是多與少、高與低、遠與近、動與靜,以及色彩上的深與淺,審美思潮上的自然與人為等多側麵、多角度的對立統一"①。"兩個黃鸝"之少與近,"一行白鷺"之多與遠,加之"窗"與"西嶺"、"門"與"東吳"的畫麵組合,使得全詩猶如一幅生動的畫卷展現在我們眼前。可以說,全篇的藝術構思成就於這些具體的描述,沒有具體刻畫,也就沒有整體的意韻。朗誦這樣的詩歌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把這些細節確定並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