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詩歌朗誦本體創作(3)(1 / 3)

對於漢語來說,富於樂感的特點更加明顯。漢語字音是單音節的,一字一音,而且每個字中至少都有一個元音,這就使得漢語字音顆粒飽滿、圓潤動聽。另外,漢語普通話的字音具有陰、陽、上、去四聲的特點,可以給人以抑揚頓挫的音樂感,豐富了漢語語音的美感。加之朗誦者在有聲語言藝術創作中往往適度地加大幅度,這就更突出了漢語語音圓潤飽滿、富於樂感的特點。

使詩歌朗誦富於樂感須要在吐字、歸音、平仄、語勢上做一些工作。

(一)吐字清晰吐字清晰是準確表達內容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展現有聲語言藝術魅力的一個重要手段。詩歌的內容具有跳躍性,這會給人在理解上帶來一些障礙,如果吐字再不清晰,則會影響到內容的表達、形象的塑造和詩意的傳遞。同時,清晰的字音對於形成有聲語言的樂感也很重要。根據內容的需要,有的朗誦要鏗鏘有力,有的要見微知著,這就須要朗誦者在吐字的時候講究噴彈力度。講究噴彈力度"不是要字字用力、聲聲震耳,而是吐字有力,彈動人耳"。

噴,是對唇發力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唇的開齊合撮控製得力。使用唇的音主要是聲母中的雙唇音和唇齒音,同時,唇形還受韻母四呼的影響。

比如,毛澤東同誌的詞《沁園春·雪》中的詩句: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這幾句描繪了祖國雪中的壯美風光,其中,"北"、"風"、"冰"、"封"、"飄"幾個字都用到了唇。為了表現風光的壯美,這幾個字都須要不同程度地加強噴的力度以示強調,但在噴的同時還要注意與虛實明暗不同音色的配合,既注意詞語本身的色彩,又注意聲音運用的色彩,詩句在行進中才具有了樂感與美感。

彈,是對舌發力的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舌在發舌尖音、舌麵音、舌根音時注意對不同部位的控製,成阻部位的接觸麵越小越好,同時根據不同的內容使用與之相適應的力度。比如於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表明人生態度的詩歌,這種剛正不阿、清白磊落的形象須要朗誦者在表達時要有一定的力度。但正如我們在前文所說過的,突出是在對比中體現出來的,因此我們在突出清白品格的時候,所用力度也要有所區別。特別是最後一句,隻要突出"在"字就可境界全出,發這個音時,舌尖要有力度,成阻麵要小.除阻時不能拖泥帶水。

(二)歸音圓潤漢語中的每一個字的韻母中都有元音,元音都是樂音,我們如果能夠把這些元音發得圓潤,那就更加強化了樂感,詩歌也就更能符合大家的聽覺感受。

加強韻母元音的方法主要是處理好歸音的問題,特別是要把字腹拉開,使字音飽滿。這裏須要注意:

其一,如果一個字的字頭、字腹、字尾都齊全,則在字腹拉開之後,隨著唇形的回收而把聲音弱下來。如"調"(diao)字,發到Q時口腔開度最大,到o時隨著唇形的縮小而使聲音弱下來,直到聲音最後消失。

其二,如果一個字是以字腹結尾的,則在字腹拉開後,保持唇形,但聲音要隨著氣息的減弱而弱下來。如"怕"(pa)字,發到Q時口腔開度最大,然後隨著氣息減弱而使聲音弱下來,這樣,在人們聽起來,雖然唇沒有收,但依然給人以顆粒飽滿、字音圓潤之感。

請看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兩句詩也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如果我們把這些字音的韻腹拉開的話,詩歌的意境就會更加明晰地展現出來,特別是加強"生"、"月"、"涯"、"共"這幾個字,詩意就會更加明晰,而且聽起來也更加富於樂感,更加動聽。

(三)突出平仄漢語中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這四聲,這本身就富於音樂旋律般的樂感;同時,陰平和陽平屬於平聲,上聲和去聲屬於仄聲。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還要遵循平仄安排的規律,如七言詩中前兩句常用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平仄安排,就會給人以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般的美感。,通適當且也請看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這首詩的後兩句是重點,而"時時"與""恰恰"又是後兩句的重點。在朗誦的時候,可以把"時時"的陽平調值適當誇張地拉開,由"35"變成"36",把"恰恰"的去聲調值也拉開些,由"51"變成"61"。這樣,第三句中的平聲和第四句中的仄聲都被誇張地突出出來,同時,"時時"與"恰恰"又互相對仗,更加強了這種對比,其樂感更加鮮明。從語意上來講,也更能表達詩人沉醉在花、蝶之中,充滿驚喜與快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