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作品的藝術性是要從整體的角度進行觀照的,在此基礎上力求使各個細節臻於完美。特別是在整體美與細節美發生衝突時,要寧可舍棄細節美而選擇並強化整體美,這應該是藝術創作的一個通例。這一思想是很重要的,曆來的藝術家們都非常重視塑造整體形象,畫家重視經營位置,書法家重視作品的章法,這些都是明證。
據說雕塑藝術家羅丹曾經雕刻了一座巴爾紮克的塑像,作品很精彩,但是朋友們在稱讚雕像的同時,尤其推崇雕像的手,認為手的雕塑是最成功的。這些稱讚觸動了羅丹的神經,他毅然舉起斧頭砍掉了雕像的手,並且解釋說,這手的塑造吸引了大家太多的注意力,從而影響了大家對整部作品藝術魅力的欣賞,因此,從手的局部來說是成功的,但從整體角度來說卻是失敗的。
重視整體也是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很具特色的思維方式。這種很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維方式有著上千年的傳統。《淮南子》說,"繡以為裳則宜,以為冠則譏",意思是"在衣服上繡上花是美的,如果在帽子上繡上花就要被人笑話了。這就是說,把個別特征、個別形狀(線、形、色等等)孤立起來,是無所謂美醜的。美醜在於整體形象"①。馬致遠在詞《天淨沙·秋思》中並沒有直抒其惆悵的心情,而隻是用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等名詞,但這些名詞代表的孤立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以後所構成的景象卻把作者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這就要求朗誦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要注重這些意象的整體色彩,要在一個統一的基調下進行藝術創作。而欣賞者也是從整體的角度去欣賞和接受一部作品的。
所以說,我們評判一部朗誦作品的好壞,往往不隻是從聲音、局部的技巧出發的(當然,聲音缺乏美感、技巧拙劣是很難進行好的朗誦藝術創作的)。從聲音角度講,整體性體現在情、聲、氣的結合上;從語言表達角度講,整體性體現在內部情感與外部技巧的結合上;而從整個朗誦藝術作品角度講,整體性體現在語言、體態、站位、配樂、舞美等多種要素的結合上,體現在朗誦者獨特的藝術風格上,等等。
下麵從整體角度談一談詩歌朗誦的整體創作。
一、交流互動
交流互動,指的是朗誦者在進行詩歌朗誦藝術創作時與聽眾之間進行的主題內容、情緒情感、審美情趣的相互溝通與影響。朗誦者在進行詩歌朗誦藝術創作時,要使詩歌的主題內容達於聽眾之耳,要使聽眾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情感狀態,要使自己與聽眾在審美情趣的層麵達到共識並進而產生共鳴。這樣的朗誦對於朗誦者來說才算真正進入了創作的層麵,對於聽眾來說才算真正對朗誦藝術進行了欣賞,朗誦藝術的魅力才能真正體現出來。
交流互動重在交流,沒有交流就談不上互動,談不上詩歌朗誦創作的欣賞性和大眾性。而交流的主要一方是朗誦者,我們不能借口聽眾不懂得欣賞而降低對自己朗誦功力的錘煉。對於朗誦者來說,要在以下幾方麵加強朗誦中的交流:
(一)發自內心的對聽眾的關注發自內心的對聽眾的關注實際上包含了三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朗誦者要明確交流的對象。詩歌朗誦的交流對象是聽眾,沒有聽眾的欣賞,也就失去了當眾朗誦的必要。但實際上,並非在朗誦現場有聽眾的存在,就能保證朗誦者在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時時刻刻意識到聽眾的存在。比如,在對詩歌內容不是很熟的情況下,朗誦者的主要注意力都在回憶詩歌的文字上,害怕丟詞、忘詞,這時,在朗誦者的意識中就沒有了聽眾的位置;而聽眾眼裏的朗誦者也就變成了一個在現場邊想詞邊出聲的背誦者。交流更無從談起。
因此,明確交流對象,要求朗誦者在意識裏有能力時刻想著聽眾,注意聽眾的反應,並引領著聽眾共同進行詩歌朗誦藝術的欣賞。
第二重意思是朗誦者對聽眾的關注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對聽眾的關注不是口頭的標榜,也不能停留在外在形式的所謂交流上,發自內心是交流的出發點和根本點。
發自內心是進行創作的一種動力,詩歌朗誦所具有的欣賞性、大眾性和號召性應該是朗誦者在進行創作時就自覺遵守的屬性。朗誦者自己覺得作品具有美感,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其創作才是主動的和積極的;朗誦者認為朗誦有必要在大眾中進行,他才有可能在各種各樣的場合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創作中;朗誦者確信作品能夠在聽眾中引起共鳴並產生積極的作用,他才有可能在麵對廣大聽眾進行創作時信心十足,激情澎湃。
第三重意思是朗誦者要切實關注聽眾的反應。聽眾的反應是朗誦者對自己的創作時時進行檢驗的標準。聽眾有了相應反應,說明朗誦創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聽眾的正向反應,是對自己已有創作的肯定,它會激發朗誦者更大的創作熱情,並沿著既有的創作方向繼續前行;聽眾的逆向反應,是對自己已有創作的質疑,這應引起朗誦者的注意,如果認為自己的創作道路沒有問題,那就要強化自己的創作意圖以便引領聽眾朝著自己設計的創作道路前行,如果意識到是自己的創作道路有問題,那就要試圖調整自己的創作思路或創作方法,以便與聽眾的審美思想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