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詩歌朗誦整體創作(2)(1 / 3)

其三,強調言語信息。人們在說話的同時,常用手勢來幫助強調口語信息中的特別之處。

在氣勢恢弘的詩歌朗誦中,較大幅度的手勢運動等體態語的運用,往往可以起到加強語氣、增強力度、烘托氣氛的作用。

能起到這種作用的體態語如快速並且較大幅度地揮手、攥緊拳頭等,配合上有聲語言的表達,會給人以堅定有力之感。

其四,否定言語信息。有時候,言語信息和體態語言是相互矛盾的。一個握拳高喊要求和平口號的人,他的言語信息與他的動作表情發出了互相矛盾的信號。我們該相信哪一個信號?我們隻須注意在矛盾信號中,哪些是刻意做出來的,哪些是發自內心地或在無意間流露出來的,就可窺知發信號者的真情。這個握拳高喊要求和平口號的人,此時他的身體信號無疑是值得信任的一方。所以,當言語信息與體態語言發生矛盾時,人們傾向於相信體態語言發出的信息,而不相信言語信息。

這也就說明,朗誦者的體態語可以表明自己對所朗誦內容的態度,也有利於使聽眾對其朗誦的內容作出道德、真偽上的判斷。.比如聞一多《死水》中的一段: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鐵罐上鏽出幾瓣桃花;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黴菌給他蒸出些雲霞。

從字麵上看,"翡翠"、"桃花"、1"羅綺"、"雲霞"都是很美的東西,按理說應該飽含著喜愛之情去朗誦,但實際上作品是在寫一潭死水中肮髒齷齪的令人討厭的東西,因此在朗誦的過程中,除了在語氣上體現出其令人生厭之處以外,還應該在表情、眼神上有所體現,這種眼神、表情的運用就是對言語信息的否定。

(三)體態語的運用原則其一,適合語境。有聲語言的表達須要符合語境的要求,而輔助有聲語言進行表達的體態語也有這樣的要求。善用體態語的人,很注意說話語境,針對環境和對象,考慮使用什麼樣的體態語以及如何用效果最佳。尤其要注意隨語境變化,調整自己的語言,包括體態語的運用。

語境應該包括時間和空間兩個方麵。從時間角度講,既要注意大的時代背景,使自己所使用的體態語樣式符合時代的要求,具有時代感,同時又要注意小的具體的時間,同樣一首詩在節日期間和日常演出中的表情、手勢都會有一些差別。

從空間角度講,注意朗誦時場地的大小、舞美的設計、燈光的運用等等。比如,有時為了營造現場的整體氛圍,突出朗誦者在舞台上的地位,舞台上有可能使用追光,這時使用幅度較大的體態語就有可能破壞這些效果,因此體態語的運用要收一些;而有時現場的舞美設計比較簡單,朗誦的效果主要靠朗誦者一人來營造,那麼就須要朗誦者更恰當地運用體態語,以輔助有聲語言的表達。

其二,和諧統一。體態語要同確聲語言相協調,不能說東指西,令人無所適從,也不能節奏紊亂,聲音體態不同步,造成力度喪失,韻律失調。這要求朗誦者一定要找準詩歌節奏和動作節奏的契合點,在心裏有數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運動的動作,而在有聲語言達到某個關節點時配合體態語的突然停頓,這樣有聲語言力度的顯現點和體態語力度的爆發點就會契合在一起,達到節奏的同步。

各種體態語的運用也須要協調一致,比如,手勢、身勢、腿部的運動要彼此配合,否則,手舉起來了,而身體卻沒有相應的支持變化,則有如傀儡有形無心。一般來說,整個肢體的運動都可以發力於腰,這樣,一舉手一投足既有全身力量的支撐,又有全身整體動作的彼此協調。找到並運用這種力量的支撐點,才可以使全身的運動和諧統一。

其三,恰到好處。體態語的運用,並非多多益善,它隻是為了輔助有聲語言的表達才加以使用的,這樣才有可能發揮其作用。否則,過多過亂的體態語會幹擾詩歌內容正常、準確的表達。

在一般的詩歌朗譎中,體態語的使用頻率有兩種情況:一是沒有體態語的運用,自始至終身體正直,麵無表情,使得有聲語言的表達也顯得刻板單調,這在朗誦的初學者或較少登台朗誦的人當中比較常見;二是體態語使用過多過濫,頭部不斷地搖來搖去,手與胳膊不斷地重複著做同樣的動作,給人以表達手段貧乏、壓不住場的感覺。

解決的辦法至少有二:一是事先進行有意識的設計,包括開頭、結尾使用什麼樣的體態語,中間大概使用幾次體態語,力度與幅度的大小如何,等等,並力求使這些體態語的動作形態、節奏力度有所變化;二是做強製性的練習,體態語運用少的朗誦者一定要按照事先的設計把動作做出來,並力求到位和諧,而體態語使用過多過濫的朗誦者則先要強迫自己少用或不用體態語(包括使用將手放在自己的衣兜裏這樣的強製方法),然後再按照事先設計的動作使用體態語。剛開始時這些訓練也許會讓自己覺得不自然,但熟能生巧,通過訓練肯定能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