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和諧的關鍵是要找好重心,並使重心處於舞台中央附近。對稱性的站位方式比較保險,它的重心一般就在整個隊伍的中央位置,隻要這個位置基本上處於舞台的中央,其重心就比較穩固了;剩下的問題就是隊伍內部疏密關係的調整了,各位朗誦者之間的距離是否均衡,不要出現過緊或過散的現象。不過,對稱性的站位也容易流於單調刻板,應該通過一些變動和調整避免給人留下刻板的印象。
有時,非對稱性的站位也同樣能夠產生和諧效果,但其重心的把握卻相應複雜一些。比如,舞台一側是一兩位朗誦者,而另一側是多位朗誦者,一般來說,重心會偏向於人多的一方,因此整個隊伍可以向領誦者這一側移動一些;不過大家很難一下子找準重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事先要走台,請別人幫助把關,從台下的各個角度進行考察並進行調整,最終要令人覺得舒服才可以。
此外,比例和諧與否還受朗誦者的身高、體態、發聲能力的強弱等因素的影響,總的來說是要使這些因素的配合輕重均衡,使舞台上的站位比例最終達到和諧的效果。
其三,動靜結合。動靜結合安排站位是為了使朗誦藝術具有可觀賞性。一般來說,如果朗誦者在朗誦的過程中始終一動不動,則難免使人覺得沉悶;相反,如果朗誦人數眾多,但朗誦者始終處於運動的狀態,則又會給人以雜亂不安之感,成為聽眾對朗誦內容接收的障礙。所以說,站位時動與靜的合理結合,應該是合誦時須要注意的問題。
首先,動與靜的比重要根據內容和形式而定。朗誦人數比較少時,每個人活動的空間比較大,運動起來比較容易形成一定的秩序,因此其運動的比重可以稍微大一些。朗誦人數比較多時,特別是那種氣勢宏大的幾十人或上百人的合誦,其運動的比重就要減少,一般來說,隻是領誦者可以適當的有一些站位的變化,其他人少動甚至於不動。其次,動靜結合的形式要具有多樣性。動與靜的問題,不是簡單的朗誦者的走動與位置變化問題,要與內容相結合,做到合情合理並具有藝術性。動,在上下場時甚至可以讓各位朗誦者同時運動起來,穿插行進,動作迅猛,給人以一定的視覺衝擊力,用以表現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或積聚著爆發力的心理;靜,有時甚至可以極端到一動不動,給人以一種雕塑感和時空感,用以表現宇宙中一種永恒的狀態或凝重的氣氛。多樣性的動靜結合站位,會給朗誦平添不少藝術性和可欣賞性,對於詩歌內容的傳達和深刻思想的揭示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
其四,打破常規。打破常規是對所有站位原則最靈活的運用。我們應該明確這樣一個概念:所有的原則、規矩都是告訴我們"可以"怎樣去做,而不是告訴我們"必須"怎樣去做。掌握了一些原則要求,目的是為我們提供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而決不能成為我們進行創作的桎梏,當我們明了了這些原則以後,我們就知道什麼樣的創作是屬於常規性的,我們一般地應該怎樣進行創作;同時我們也就知道了什麼樣的創作屬於更高境界的創造性的,我們怎樣去樹立自己的風格特色。
打破常規的站位,是在詩歌內容和形式的製約下,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重要方法。一般的,我們在朗誦時的站位應做到突出主體、比例和諧、動靜結合,但有時為了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打破和諧的比例關係,給人的視覺和心理造成巨大的衝擊力,從而可以產生強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四、配樂巧妙
配樂詩朗誦是一種常見的詩歌朗誦形式。由於有了音樂的配合,朗誦者的情感更容易被調動起來,詩歌蘊含的氛圍更容易被營造出來,同時也更容易使聽眾在欣賞的過程中進入朗誦者和詩歌所努力規定的情境中去。配樂是一門藝術,好的配樂當然司以起到上述的作用,但樂曲的選擇和編配工作卻並不是輕易就可以做好的,這裏須要對一些經驗進行總結,對一些規律進行了解與把握。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