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詩歌朗誦整體創作(4)(1 / 3)

(二)燈光設計如今,燈光的運用越來越為大家所重視,燈光變換的豐富性、靈活性和烘托作用能更好地配合詩歌朗誦創作。燈光變換的豐富性在一定程度上和範圍內甚至可以代替背景圖案的設計。燈光的色彩變化非常豐富,各種色調都可以調配,這就適應了不同詩歌的不同色彩的要求。燈光還有明暗的變化,在多人的合誦中,靠燈光明暗的變化(如追光燈對準領誦者)可以在朗誦者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下突出主體或者變換主體。此外,如頻閃的燈光可以給人造成一種強烈的不穩定感,通過視覺給人以巨大的衝擊,等等。這些都體現了燈光變換的豐富性。

燈光變換的靈活性也是其為人重視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文所說的色彩的變換、明暗的變換、多種用光手法的運用,都可以在一瞬間實現,這比那種在朗誦者上下場時趕緊更換背景的方式不知方便了多少。

燈光的運用還具有很好的烘托作用。比如,烘托氣氛時可以使用不同的色彩,烘托主體時可以加強燈光的明暗對比,等等。燈光對於視覺的影響作用巨大,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朗誦者和聽眾的心理。

(三)道具設計(形象、抽象)舞台上出現的一些道具,包括擺放在舞台上的道具和朗誦者手中拿的道具,作為一種符號,會在朗誦的過程中傳遞一定的信息。這裏隻是提請朗誦者注意,道具的設計可以靈活多樣,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形象的造型和抽象的造型兩種。形象造型的道具具有再現的作用,能加強實物對朗誦者和聽眾的視覺刺激,使朗誦更加形象;而抽象造型的道具則具有表現的作用,能豐富朗誦者和聽眾的想象,使朗誦更富意韻。

六、勇於創新

在這裏講勇於創新,目的是讓大家明確這樣一個觀念:學習朗誦的各種原則和技巧,關鍵是為了在朗誦時能夠靈活運用,而不是讓大家都朗誦得一樣,否則,朗誦者的創作和聽眾日常的朗誦沒有區別,朗誦也就失去了其創造性和藝術魅力。勇於創新,應該在深刻理解、獨特感受、靈活用聲、創新表達和凸顯風格等方麵下一些功夫。

(一)深刻理解透過詩歌文字的表麵去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朗誦出來就會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比如王維《山居秋瞑》詩中的兩句: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鬆"、"石"二字作為重音來處理是比較常見的,但如何處理則反映了朗誦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是否深刻。兩字都加重加實的處理方法未嚐不可,但莫如運用加強對比、虛實相生的方法,其根據在於:月下鬆林碎影斑斑,似有還無,"鬆"字可以處理成虛聲或半虛半實的聲音;而泉底的石頭隔水可見,"石"字可以處理成實聲。一虛一實對比強烈,但同時都加強了語意,將客觀景物點染得更加明晰,"真境逼而神境生"①,詩歌的內容不僅表達得更加清楚,而且還使詩句所描繪的景物更加形象鮮明,並使詩歌呈現出了意境美。

(二)獨特感受同一首詩歌,同一行詩句,可以有多種處理方法,但不同的處理方法體現著朗誦者各自不同的感受,並給聽眾以不同的感①笪重光《畫簽》,轉引自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第543頁。覺。比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人們對此句的處理是多種多樣的。因為這是一首豪放派的詞,所以給每個字都加重處理的人並不少見,而隻加重"大江"、隻加重"東去"、隻加重"浪"、隻加重"淘盡"、隻加重"風流"等的人也很多,而且從語義角度講,也都能說得過去,但強調的文字不同,產生的結果是不一樣的。舉例來說,如果加重了"風流"二字,給人一種讚美英雄人物之感,人們不禁會對英雄投以仰視的目光;如果隻是把"大"字作為重音,音量加大,音長加長,音高挑起,音色剛而明,比日常的處理方法要誇張些,而其餘的字則或低、或弱、或暗、或快地清晰帶過,則有如一位哲人迎風站在長江的源頭極目遠望,視通萬裏,思接千載,一抒胸中之情,其時空之遼闊、境界之深遠,都是顯而易見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加重"大"字的處理方法更可取。可見,隻從聲音形式上加重一個字並不難,難就難在為什麼要加重這個字和如何使其負載豐厚的內蘊上,對此,沒有獨特的感受和精湛的語言技巧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