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格律詩的朗誦(1)(1 / 3)

這裏所說的格律詩,指的是中國古典五言、七言的絕句和律詩。總的來說,格律詩每行字數相同,講究對仗,平仄相間,雙句壓韻,這是其總體形式上的共性。因為有這些共性,所以在朗誦時會有一些規律可循,有一些共性的問題須要注意。但同時,正是因為有這些共性,我們才要抓住每一首詩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把握每一首詩歌的個性,誦讀出不同的意境和韻味來,避免雷同。

下麵就從格律詩的一些特點人手來談一談其朗誦問題。包括:確定基調、劃分音步、押住韻腳、突出平仄、語勢呼應、講究節奏、誦出韻味等七方麵的問題。

一、確定基調

格律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所占的比重相當大,詩作眾多,選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同時,由於格律詩篇幅不大,跳躍性強,因此,在較短的篇幅中把握詩歌的特色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這種情況下來確定詩歌的基調就須要在以下幾方麵做一些工作:

(一)了解背景了解背景須要了解詩人的經曆和寫作背景。

詩人的經曆影響著他的世界觀、性格、心胸,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對於那些直接反映詩人經曆、心境的詩歌當然相對容易把握一些,而那些以詠物詠史的方式來間接反映詩人思想和心境的詩歌則較難把握。因此,了解了詩人的經曆,對於把握詩人詩作的內容、主題和風格都有一定的幫助作用。比如,南宋四大家之一的陸遊的大量詩作中貫穿著愛國主義的情感,同時又充溢著悲愴憤慨之情,這與詩人的經曆大有關係。陸遊出生時正當國難當頭,他在父輩的影響下,從小就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主張抗戰,力說用兵,還直接參加軍隊,走上前線,企圖一展報國殺敵的宏願。但是南宋統治者卻劃水為界,屈辱偏安,為此,他一生多次被彈劾,甚至被免職還鄉,以身殉國的夙願終未實現,所以愁苦憤懣的情緒充溢在其詩作中就不足為怪了。《示兒》中的"但悲不見九州同"的詩句就表現了詩人這種情緒。

了解寫作背景對於確定詩歌的基調也很有幫助。有些詩歌表麵上是在寫景狀物,實際上卻暗含著詩人的心境。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寫於詩人南貶永州之時,當時他抑鬱不得誌,故而放浪山水,詩人眼中的景色透出"寒"、"靜"等特點,實際上表明了自身的"孤"、"獨"之感。

無論是詩人一生的經曆,還是他寫作詩歌時的具體的處境,都投射在其作品中並得到直接和間接的反映。了解背景不是限製了自己的朗誦創作,而是為朗誦創作提供了更多的依據,這有助於準確理解作品和確定基調。

(二)突出特點古詩跳躍性強,往往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內容會有很大的變化,篇首和篇尾的情趣有時也會有很大的變化。確定基調關鍵是要把握主體,因為基調是貫穿全篇的總的感情色彩和分量,體現總體色彩才能突出特點。比如李商隱的《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的前六句抒發了詩人的相思之苦,尾聯兩句宕開一筆,借幻想增添了一絲希望。從分量來看,愁苦淒婉的感受要多於期望,因此這首詩的基調應確定為低沉舒緩型,結尾兩句不以低沉舒緩為主,但也有所滲透。

二、劃分音步

音步是指一句詩中運用停頓等方法劃分出來的段落。由於音步的存在,朗誦中抑揚頓挫的效果更為明顯,並有助於節奏的產生。

(一)五言詩的音步從理論分析的角度來看,五言詩每句兩頓,分三個音步。具體劃分方法有兩種,即"二二一"和"二一二"。比如李白的《秋浦歌》可以劃分音步如下: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五言詩每句的前兩個字一般是構成一個音步的,後兩個字或者是"二一",或者是"一二"。劃分完畢後,我們理解起來就更容易了。

不過從朗誦的角度來說,兩頓三步的劃分方法有時並不適用,比如"白發三千丈"一句中的"三千丈"三字,數詞"三千"和量詞"丈"是很難用頓的方法來劃分出這一音步的,而往往是連在一起朗誦出來的;其它句子也有類似情況。因此在朗誦中,五言詩音步的常用處理方法是統一劃分為"二三",即: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這樣,每句詩的後三個字放在一個音步裏,朗誦時根據具體的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采取或停頓、或延長字音的方式靈活處理,既自然流暢,又表現豐富,避免了完全按音步的劃分進行處理的刻板形式。

(二)七言詩的音步從理論分析的角度來看,七言詩每句三頓,分四個音步。

具體劃分方法有兩種,即"二二一二"和"二二二一"。其中,每句詩的前四個字一般都劃分為"二二",後三個字可以劃分為"一二"或"二一"。

比如杜牧的《山行》可以劃分音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