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格律詩的朗誦(4)(1 / 3)

朗誦時須注意的是語句的疏密變化問題,換句話說就是語速的快慢變化問題。全詩須把第三句的語速加快,一氣嗬成,而其餘幾句都相對慢一些,就可以通過對比把景象之蒼茫和送友之熱忱表現出來。

另外須要注意的是語勢的高低起伏問題,同樣,第三句的總體音高相對其它幾句應該高一些。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朗誦解讀]

此詩寫作匠心獨運,前兩句正麵敘寫自己對親人的懷念,後兩句則馳騁想象,寫家鄉親人重陽登高的情景,以此更加烘托出自己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朗誦時注意這樣一些字的處理:"獨"、"異"、"倍"都須著力。其中,"獨"字可以適當延長,以示強調;"倍"字加強吐字力度,延長後再稍加停頓,進一步突出思鄉情切。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澠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朗誦解讀]

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音節優美,明白如話,同時又情深誼長,感人至深。唐朝人在吟唱時反複歌詠詩的最末一句,故而這首詩又被稱為《陽關三疊》。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後兩句則直接敘寫臨別時的話語,朗誦時要注意有所區別。

第一句采取波峰類語勢,"澠"字處於高點,字音要吐得飽滿,整個字的時值應拉開些,這樣可以增強動作感和形象感;"塵"字按調型順勢上揚,以引領下一句。

第二句采取波穀類語勢,"客"字高起,以承接上句;"柳"字按調型處於語勢的最低點。

第三句開口前深吸一口氣,然後采取上山類語勢由低而高誦出,要有殷殷勸酒之感。其中"更盡"二字要適當加大力度。

第四句要滿含真摯惜別的情意,"無故人"三字應加以強調。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朗誦解讀]

此詩是詩人25歲時寫就的,該詩描繪了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充滿青春活力,對前途充滿無限向往,格調清新,舒展豪放。

此詩中表現的所有景物都是從"望"中得來,但視角和景別卻各不相同。

首句是從上遊遠望天門山,視界廣闊。"天門"二字的音高起點可以誇張地提高,將那種高遠的景象表現出來。"開"字的吐字力度應強一些,以加強畫麵的形象性。

第二句是近望。可以采取波穀類語勢,"流"字延長並揚起,"此"字處於語勢的低點,聲音要有回收感,以給人流水就在身邊的感覺。

第三句是詩人向左右兩岸顧盼,應該屬於中景。"出"字通過加強吐字力度給以突出,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動作感,而且反映了詩人乘船行進中的動態感。

尾句又是遠望,不過景象比首句還要廣闊,距離還要遠。"日"字和"邊"字都將字音拉開,使時值延長,從而起到使景物更加形象化的作用。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朗誦解讀]

這是李白膾炙人口的一首詩,生動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詩人對祖國錦繡河山的讚美之情。

朗誦時要注意對遙看中的瀑布全景和瀑布飛流直下的壯觀景色的描繪。

"生"字應予以突出,字音拉開,時值延長,音色可由實到虛,使畫麵的形象性更強。

"掛"字的處理方式也是字音拉開,時值延長,音色由實到虛,不過其由高到低的幅度應加大。

第三句的語流應流暢連貫,氣息充足,語速加快,突出瀑布飛流直下的氣勢。

第四句,"河"的調型可以隨語勢由"35"變為"354",字尾延長;"落"字也要加大字音的高低幅度,並適當延長,突出動作感和形象感。

贈汪倫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朗誦解讀]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卻突破了一般送別詩的感傷格調和傳統手法,凸顯了詩中兩個人物李白和汪倫的個性特征,同時也讚揚了兩人之間的友誼。首句不必著力,平穩地誦讀出來。第二句中的"忽聞"二字要加快語速,加強這種不期而至的含義;"踏"字按調型順勢延長,音色由實到虛,增強動作感。第三句應在醞釀足情感以後再開口,采取上山類語勢,"深千尺"三字應著力加以突出,可以一字一頓;"尺"字的調型可以隨語勢的變化由"214"變為"2143",字尾延長且不能落到底,以引領下一句。

第四句中,"不及汪倫"四字語勢要用由低到高的上山類語勢,字尾稍揚;"送我情"三字又采取波穀類語勢,"我"字按調型處於最低點。這樣,第四句就是上山類語勢和波穀類語勢相結合的複合語勢,句子抑揚頓挫富於變化,給人以音韻美。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朗誦解讀]

這首詩寫了詩人清晨辭別白帝城順流而下時所見的景色,表現了他喜悅暢快的心情。

首句采取波穀類語勢,"彩"字處於最低點,"間"字要將音高提高,字尾稍揚。一方麵說明了詩人出發的時間,另一方麵展現了白帝城地勢之高,這也為後麵的詩意作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