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古體詩的朗誦(3)(1 / 3)

在音色的處理上注意明暗的變化,詩中的幾處"月"字的明暗色彩根據具體詩句的語意而不盡相同,"花"、"影"的明暗色彩也同樣要有差別,在注意整體流暢的同時,又要注意細膩之處的描畫。

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朗誦解讀]

這首詩既寫出了詩人心中的煩憂,又表現了其心中遏抑不住的豪情,兩種情感穿插突出,文勢大開大合。

詩歌開頭憂思濃重,愁苦致極。"長風萬裏送秋雁"一句舒展爽朗,令人的精神也為之一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又一次陷入愁苦境地。"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抒發則再一次將詩歌的格調提升。

為表現這種波瀾起伏的情感變化,除了要在內心準確把握文勢的發展脈絡以外,還要在音色的明暗、音量的大小、氣息的盈虧、語勢的起伏、節奏的舒張上加強對比,並能做到轉換迅捷,不著痕跡。

兵車行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於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朗誦解讀]

這首詩大約作於唐天寶年間,詩人借一位老兵的怨訴,反映了連年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篇首寫了出師時的景象:車輪滾滾,塵土漫天,親人相送,哭聲遍野。朗誦時注意對這一景象的描繪,開始時語速不要太快,以把畫麵和事件的緣由交代清楚。

詩歌的中間部分是老兵對戰亂及其所帶來後果的直接描述,泣訴相伴,語氣中要有質問,有怨憤,對象感要強。

結尾部分抒情色彩濃厚,情感深沉,節奏低沉,音色較暗。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胃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朗誦解讀]

唐上元年間,杜甫在成都西郭外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草堂,暫時安居下來。不料草堂為秋風所破,滿屋漏雨,於是詩人通宵不眠,寫就此詩。不過,詩人並沒有僅限於自己淒苦境遇的描述和感慨,而是聯想到天下的寒士,並表示為天下人過上好生活而不惜犧牲自己,表現了其高尚的精神和美好的願望。

朗誦時,要注意描繪秋風毀屋的情境,體會詩人年老體弱、無法護屋的悲傷與無奈和徹夜難眠時的愁苦思緒。

結尾處的呼籲重點是表現詩人的精神境界,要發自肺腑,感情深摯。須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力度,但要注意避免聲嘶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