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朗誦解讀]這是我國南北朝時傳唱於北方敕勒部族間的一首民歌,為我們描繪了北國塞外的草原風光,詩風雄渾質樸,語言自然流暢。
前四句采用了一種實景描繪的手法,朗誦時的用氣發聲可以根據視角的變化而調整。"天似穹廬"在四句中的音高最高,一方麵使畫麵更形象,另一方麵也使得音韻更加和諧。
後三句由靜而動,過渡自然。"天蒼蒼,野茫茫"極寫天地之遼闊,可有虛聲成分,氣脈充溢,語勢平緩。"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適當加強吐字力度,"見"字延長時值以增強動作感和形象感。
木蘭詩北朝民歌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紫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裏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朗誦解讀]
這首詩是北朝時期的作品,描寫了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語句遞接緊湊,語言自然流暢。
朗誦時注意要理清木蘭從憂慮父親、決心從軍、十年苦戰、謝絕恩賞、歸鄉見聞等事件發展的脈絡,體會木蘭的心理狀態和藝術手法的運用,節奏或緊張或舒緩,語氣或雄渾或跳脫,層次清晰,過渡自然。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朗誦解讀]初唐詩人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被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①,達到了同類詩的最高水平。全詩發思古之幽情,生人生之感慨。
詩歌的前半部分寫春江月夜的景色,勾勒出一幅壯闊綺麗的畫麵;同時又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探索和對人生的思考,在淡淡的愁怨氛圍下有著積極的追求。朗誦時既要展現出春江月夜的景象,同時跳出對自然的觀照,而進入到對宇宙和人生的思索中,情感深沉,氣息充溢。
詩歌的後半部分寫了離婦思夫,遊子思歸的情態和心理,進一步加深了詩的意境。朗誦時注意愁怨情緒和思鄉情感的抒發。
全詩由月起到月落,每個畫麵都帶有月光的印記,同時由於具體意象的不同,對於明月和月光的感受也有差異。朗誦時注意整體基調的和諧和具體意象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