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詞的朗誦(1)(1 / 3)

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早在唐代的時候就已經有許多優秀的詞作了,在宋代其藝術達到了頂峰。

許多朗誦者都喜歡選擇優秀的詞作進行朗誦,其長短錯落的句式、多樣的表達手法、或豪放或婉約的詞風都成了人們將其作為朗誦作品的重要原因。

詞的朗誦創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人手進行處理:

一、了解詞牌

詞,從表麵上看似乎有著自由的句式,而且也看不出格律上的要求,但實際上詞的寫作是須要遵循相當複雜嚴格的規律的,不同規律的組合便構成了詞牌,如我們常見的《念奴嬌》、《蝶戀花》、《江城子》等都是詞牌。

了解了詞牌,可以幫助我們熟悉其句式的鋪排、對仗寫作手法的運用、韻律的編配等等,這樣,在朗誦時,我們就有可能比較容易地掌握作品的思想內容,抓住其主旨,安排停連,控製節奏。可以說,了解詞牌是朗誦好詞作的基礎性工作。

比如說《浣溪沙》這一詞牌,共有上下兩闋,每闋各三句,每句都是七個字。請看宋代詞人晏殊的同詞牌作品: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我們在朗誦時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對其節奏的控製,因為大家都比較熟悉七言詩的格式,比如七言絕句,大家在朗誦到第三句時往往會將語勢揚起,句尾適當延長以引領最後一句。可是《浣溪沙》上下闋的第三句就是結束句,如果按照習慣性的語氣、節奏來朗誦,人們在讀完每一闋的第三句時,往往會有一種沒有完結的感覺,因此,須要熟悉這種詞牌的格式要求,並運用適當的表達方法進行創作。一般來說,可以通過節奏和語速的控製來改變這種沒有完結的感覺。常見的辦法如:每一闋第三句的語速可以慢於前兩句;同時,前兩句的語流可以連貫一些,而每闋第三句除放慢語速外還可以根據語意適當安排停頓,這樣可以平衡前兩句和第三句的分量,完成節奏的調控,在朗誦創作時,我們才會覺得每一闋都是完整和諧的。

再比如,有些詞中是使用領字的,即某一句或某幾句之前用一個字作為發語詞,發語詞領屬其後麵的若幹字詞和句子,並將這些字詞和句子連綴起來。宋代詞人柳永《雨霖鈴》中有這樣幾句:

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從文字上看,這是三個句子,但朗誦時不能一句一句簡單羅列起來。因為"念"字是領字,它領屬著其後的文字,直到"楚天闊"為止,所以應該在"念"字後安排一個較長的停頓,接下來的文字則不必受標點符號的限製而連貫地誦讀出來,這樣,語意才能更加清晰。

二、熟悉內容

熟悉詞作內容,對於詞的朗誦創作也很重要。熟悉內容主要是受詞作的寫作形式的影響而提出來的:其一,雖說古典詞作除小令以外,篇幅較之格律詩來說往往都要長一些,但其篇幅畢竟有限,因此詞人在寫作時用語依然簡練,思維跳躍,不事先盡可能地熟悉詞作,則往往會出現不知所雲的狀況;其二,抒情是詞作主要表現的內容,許多優秀的詞作中都蘊涵著豐富的情感,無論是羈旅情愁,還是懷古幽思,其含量都是非常豐富的,可以說,相對短小的篇幅中蘊涵著無盡的情思,這對於朗誦者來說,挖掘文字背後的情感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其三,不少詞人都善於用典,甚至有的一首詞中就有多處典故,不熟悉內容,不了解典故,朗誦時往往就會流於表麵化。

比如宋代詞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就使用了較多的典故,並抒發了深沉豐厚的情感: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孫仲謀",無疑說的是三國時的孫權,然而曆經變遷,物事皆非,連"舞榭歌台"也早巳蕩然無存了,抒發了作者對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的感慨。

"寄奴"指的是南北朝的宋武帝劉裕(寄奴是劉裕的小名),他出生於京口,後來從這裏起兵北伐,並收複洛陽、長安等地。詞人對其聲威表示了極大的讚賞和欽佩。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三句,說的是南朝劉義隆北伐失敗的史實。南朝宋文帝劉義隆派王玄謨率兵北伐,由於草率出兵,結果大敗而逃。句中凝聚著詞人以古鑒今之意。

"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是說北魏太武帝在擊敗王玄謨之後,一直追擊到瓜步山,建立了佛狸祠廟,然而如今的人們卻在那裏祭神敲鼓,忘記了民族恥辱。詞人抒發了自己憂傷慨歎之情。

"廉頗"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詞人以廉頗自比,表明自己雖已年老,但壯誌猶在。

試看,在這首詞中,作者使用典故競達五個之多,並且抒發的情感也非常豐富,不了解作品,不熟悉內容,不把握典故的精要,是不容易將這首詞作朗誦好的。

其他詞人的詞作雖然未必使用這麼多典故,但同樣有用典的情況,而且抒發的情感也是非常豐富的,甚至是蘊藉的。所以,朗誦者應盡可能多地了解背景,盡可能深入地熟悉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