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體詩歌是與古典格律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它不受押韻、平仄、字數的限製,寫作、表達更自由,為朗誦者的有聲語言藝術創作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但這並不是說自由體詩歌朗誦創作沒有規律可循,也並非沒有限製,之不過表現形式不同而已。同時,受詩歌體裁的影響,這類詩歌朗誦也同樣須要注意情感的抒發和節奏的變化。
朗誦自由體詩歌應該注意做好以下幾方麵工作:
一、熟悉作品
熟悉作品是朗誦好一切詩歌的必備基礎性工作。較之中國古典詩歌所具有的固有的文化特征和表達手法,自由體詩歌產生的文化背景、寫作方式、題材內容更加多樣,這對於朗誦者熟悉作品來說是一個挑戰。
比如說,當我們拿到一首七言律詩時,即便沒有通讀全篇,也能知道詩歌共分四聯八句,偶句押韻,詩句的音步一般是"二二三",而且由於我們耳濡目染了中國的古典文化,對詩人的氣質性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隻要在內容上對詩歌進一步加以熟悉並稍作調整,就能夠進行初步的創作。
可是,當我們拿到一首自由體詩歌時,對於其行文的方式、句式的變化、音步的劃分、詩作的文化背景(如外國詩歌)等等,未必能夠在瞬間掌握殆盡,因此就須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熟悉作品。
熟悉作品不外乎是熟悉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熟悉作品的內容,須要了解詩人的經曆、寫作背景、詩歌字麵的意義以及詩歌的本意,等等。比如,俄羅斯詩人萊蒙托夫的《帆》是一首象征主義的詩歌:
蔚藍的海麵霧靄茫茫,
孤獨的帆兒閃著白光!......
它到遙遠的地方尋求什麼?
它把什麼拋棄在故鄉?......呼嘯的海風翻卷著波浪,桅杆弓著身子嘎吱作響......唉!它不是要尋找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的樂疆。
下麵洶湧著清澈的碧流,
上麵灑著金色的陽光......
不安分的帆兒卻祈求風暴,
仿佛風暴裏才有安寧之邦!
從表麵上看,詩歌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帆作為抒寫的對象,但實際上帆隻是一個意象,詩歌實際上表明詩人不願在平庸安逸中生活,而願意到風暴中去追求理想,這才是詩人的本意。這個工作就須要在熟悉作品的內容階段來完成。
熟悉作品的形式,包括熟悉作品的段落或詩節的安排、詩行的編排組織、句式的長短等方麵。比如,為了改變詩歌行進的節奏,有些表達完整語意的詩句被人為地分割成若幹單元,並被編排在不同的詩行中,而熟悉作品時,就應該把這些分散的單元重新組合起來,以了解詩句的語意,並為下一步的開口朗誦作準備。
由此可見,熟悉作品直接影響著對詩作內容的了解和對詩歌形式的把握,並進一步影響著接下來的朗誦藝術創作。
二、劃分層次
自由體詩歌有單節(段)的,也有多節(段)的。單節詩歌有時因篇幅較長、容量較大而須要劃分成若幹個小層次;多節詩歌有時又要根據內容關聯的緊密程度而重新歸並成若幹個大的部分。其目的都是為了使詩歌的層次更加分明,語意更加清晰。
前者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54首)》(層次如"/"所示):
嗬,美如果有真來添加光輝,
它就會顯得更美,更美多少倍!
玫瑰是美的,不過我們還認為
使它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
單看顏色的深度,那麼野薔薇
跟含有香味的玫瑰完全是一類,
野薔薇自從被夏風吹開了蓓蕾,
也掛在枝頭,也玩得如癡如醉:
但是它們的好處隻在容貌上,
它們活著沒人愛,也沒人觀賞
就悄然消亡。玫瑰就不是這樣,
死了還可以提煉出多少芬芳:
可愛的美少年,你的美一旦消亡,
我的詩就把你的真提煉成奇香。
這首詩至少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前兩行為一個層次,概括地說出有了"真"的"美"才更顯得美;其餘的為另一個層次,以玫瑰和薔薇作比,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當然,從朗誦的角度來說,後兩行也可以劃分出來單獨成為一個層次,表明詩人對美少年的讚美。
後者如徐誌摩的《再別康橋》(層次如"/"所示):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首詩共七節,可以分為三個大層次:第一部分和最後一部分各為一個層次,第二到第六部分為一個層次。開頭和結尾兩節句式相同,文字相似,遙相呼應,起到了反複詠歎的作用,加深了詩歌的美感。中間一部分描繪了康橋柔美的景色,同時蘊涵著詩人無盡的眷戀之情。當然,中間部分為適應朗誦的需要也還可以再劃分,如第六部分就可以單獨劃分為一個層次,表明詩人當時當地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