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自由體詩歌的朗誦(2)(1 / 3)

這首詩具有一種悲劇感和孤獨感。這個丁香一樣的姑娘既是一個實體,同時又象征了詩人心中的理想。詩人通過對雨巷、籬牆、細雨等環境的渲染和對丁香一樣姑娘的期待的描繪,表現出了自己的彷徨不安和孤獨悵惘。

朗誦時要打破詩行和標點符號的限製,有時又要在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安排停頓。整體色彩深沉淒婉,要表達出低回迷茫的感覺。

我用殘缺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殘缺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隻是血和泥;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革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隻有蓬蒿;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陰暗,隻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麵,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麵,寄與愛和一切希望,因為隻有那裏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因為隻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恒的中國!

[朗誦解讀]

1942年,詩人被日本憲兵逮捕入獄,受盡酷刑的折磨,但他並沒有屈服,並在獄中寫就此詩。

這首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命運的關注。自己的手掌雖已"殘缺",但仍要摸索祖國的土地,並感受到祖國深重的苦難。

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於摸到了依然完整的"遼遠的一角",並感受到了那裏的溫暖、明朗和生機。對於那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詩人發出了由衷的讚美。

這首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結合著隱喻和暗喻,抒發了深摯的愛國情懷。朗誦時要將深厚的情感體現在蘊藉的語言表達中,前半部分聲澀語遲,後半部分聲情深沉。

血字

殷夫

血液寫成的大字,斜斜地躺在南京路,這個難忘的日子--潤飾著一年一度......血液寫成的大字,刻畫著千萬聲的高呼,這個難忘的日子--幾萬個心靈暴怒......血液寫成的大字,記錄著衝突的經過,這個難忘的日子--獰笑著幾多叛徒......五卅喲!立起來,在南京路走!把你血的光芒射到天的盡頭,把你剛強的姿態投映到黃浦江口,把你洪鍾般的預言震動宇宙!今日他們的天堂,他日他們的地獄,今日我們的血液寫成字,異日他們的淚水可入浴。我是一個叛亂的開始,我也是曆史的長子,我是海燕,我是時代的尖刺。"五"要成為報複的枷子,"卅"要成為囚禁仇敵的鐵柵,"五"要分成鐮刀和鐵錘,"卅"要成為斷銬和炮彈!......四年的血液潤飾夠了,兩個血字不該再放光輝,千萬的心音夠堅決了,這個日子應該即刻消毀!

[朗誦解讀]

這首詩寫於1929年"五卅"運動四周年前夕。全詩以飽滿的激情歌頌了"五卅"運動這一中國革命史上反帝鬥爭的光輝一頁.。

朗誦時,應隨著詩情的發展由開始的舒緩冷靜逐漸發展到雄渾激越,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節律,引導人們去開創新的天地。結尾一節要堅決有力,不過可以采取較慢的語速,但語氣中要體現出一種遏抑不住的力量。

三代

臧克

家孩子在土裏洗澡;爸爸在土裏流汗;爺爺在土裏埋葬。

[朗誦解讀]

這首詩創作於抗戰期間,簡潔質樸,冷峻深刻,是反映農民生活的一首傑作。

詩人對舊社會農民懷著深厚的同情,對這祖孫三代的描述,反映了舊社會農民生活境遇的悲苦,反映了農民和土地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詩歌格式規整,在朗誦時須打破這種單一化的格式。第一句可以連貫誦出,節奏輕快;第二句須增強力度,適當放慢語速,節奏漸沉;第三句則可以根據自己對節奏的把握,適當安排停頓並將停頓時間誇張延長,以在聽眾心中產生巨大的震撼力。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烏,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麵。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朗誦解讀]

這首詩作於抗戰初期。在國難當頭、山河淪亡的年代,詩人歌唱土地、河流具有格外動人的力量,全詩具有杜鵑啼血般悲愴的情感。

朗誦這首詩須注意停頓的安排和語句的貫通。"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之後應安排一個停頓,"嚨"字的字尾稍揚並延長;"歌唱"二字與下麵的文字連起來朗誦;"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這幾句要連貫呼應,一氣嗬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