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在寫主人公的經曆時,展示了英國罪惡的社會景象,細致地描寫了“名利場”和鄉村公路上的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說批判普遍的淫亂與腐化,指出頭銜、國家都可以出賣,盜竊、奸淫、謀殺在橫行,貴族們在驕奢淫逸、貪婪揮霍。小說諷刺的“愚昧無知”、“馬屁先生”、“愛錢先生”雖是概念的擬人化;但個性生動異常。它是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先驅。小說使用傳奇形式,運用人民語言,頗受讀者歡迎。
1688年,英國廢黜詹姆斯二世,迎荷蘭親王威廉為英王,史稱“光榮革命”。此後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英國的曆史與文學進入了新的時代。
彌爾頓(1608~1674)是此後英國文學史上僅次於莎士比亞的詩壇巨擘。
他在藝術上想象豐富,能將簡單的人物故事,抒寫成一萬行的長詩。他描寫的地獄、人間,圖景雄渾壯闊,塑造的人物如撒旦等,性格獨特,形象奇偉。
他的長詩既繼承了古代悲劇史詩的傳統,又結合了基督教文學的形式,同時更是他從現實出發的偉大創造。
西班牙文學
16世紀後半期,西班牙已經開始衰敗。到了17世紀,西班牙雖然在國外還占據某些領地,但已失去強國地位。各地起義不斷發生,政府幾乎無力對付,但在宮廷中還保持繁縟的禮儀和豪華的生活。專製政府又通過天主教教會用殘酷手段加強反動統治,使整個西班牙籠罩在陰暗的宗教氣氛之中。
17世紀的西班牙文學也趨於衰落,逐漸失去了“黃金時代”的繁榮景象。天主教反動統治使文藝複興時期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內容的文學遭到沉重打擊,宗教思想控製著整個文學界,貴族綺麗派文學在文壇上盛極一時。
西班牙貴族綺麗派文學被稱為岡果拉派,創始人是路易斯·德·岡果拉(1561~1627)。岡果拉早期寫故事詩和短詩,後期發表了不少風格纖巧的詩歌,如長詩《寂寞》(1613)和《波利非莫和伽拉苔亞的故事》(1612~1613),發生廣泛的影響,形成一個詩派。這個詩派輕視人民群眾,提倡為“高雅人士”寫作,作品堆砌誇張的詞藻,充滿各種隱喻和難解的詞句。其內容大都是人生無常、終歸毀滅等悲觀思想。
17世紀上半期,西班牙人文主義作家雖然遭到教會的迫害,但仍然堅持鬥爭。劇作家如莫裏納(1571~1648)、阿拉爾康(1581~1639)和卡斯特羅(1569~1631)繼承維迦的傳統,取材於民間文學和曆史傳說,寫了大量的作品。
莫裏納的《塞維勒的誘惑者》(1630)第一次以關於堂·璜的民間傳說為題材,描寫一個喪盡天良、勾引婦女的貴族青年,揭露貴族的罪惡。
卡斯特羅的《照德的青年時代》(1618)取材於民間謠曲,描寫這個西班牙民族英雄的事跡。
在散文方麵,凱維多(1580~1645)的成就較大。他是西班牙最後的人文主義代表之一,寫過許多諷刺性的散文,也寫了流浪漢小說類型的作品《大騙子堂·帕勃羅斯·布斯康的一生》(1626)。他痛恨貴族、僧侶、貪官汙吏、煉金術士、占星術士等和社會上的道德敗壞現象,並在其作品中給以無情揭露。但是在反動統治下,他看不見出路,作品也不免染上悲觀色彩。
17世紀西班牙最重要的作家是戲劇家彼德羅·卡爾德隆·德·拉·巴爾卡(1600~1681)。卡爾德隆出身於馬德裏貴族家庭,曾在馬德裏耶穌會學院學習,後來到薩拉曼加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他很早就寫戲劇,1635年入宮廷服務,管理宮廷劇院,創作了大量劇本,成為維迦以後西班牙最有名的戲劇家。1651年,他入教士籍,一直擔任重要的教會職務。他寫過120部劇本,另有80部宗教劇和20篇幕間短劇。在藝術技巧上,他繼承了維迦的傳統,但是也講究華麗的布景和服裝,運用誇張的言詞。
他的作品多采用中古題材,有濃厚的天主教思想。許多劇本探討宗教哲學問題,直接宣傳否定現世、相信來世和懺悔贖罪等宗教思想,他到晚年就專寫宗教劇了。但是卡爾德隆的作品中也有肯定現世幸福的人文主義主題,如《隱居的夫人》(1629)。有的劇本甚至歌頌農民反對貴族迫害的鬥爭,如《紮拉美亞的長老》(1636)。這些矛盾都反映了人文主義的衰落、天主教統治和貴族文學的深刻影響。
《人生如夢》(1635)是卡爾德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主人公是波蘭王子西吉斯蒙德。國王從天象中得知王子將是一個凶惡殘暴的人,因此從小就把他囚禁在邊塞的古塔裏,過著半人半獸的生活。一次國王用藥將他麻醉,送回宮中,等他醒來,給他最高的地位和權利。西吉斯蒙德為了報複他所受的迫害,粗暴專橫,甚至威脅國王。國王認為他野性未馴,又將他麻醉,送回古塔。王子醒來,想起前事,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夢,人生也不過是一場夢,從此個性大變。不久,國內爆發起義,起義者攻入宮中,擒住國王,西吉斯蒙德被擁戴為首領。但是這一次他卻賢明公正,宣布施行仁政,又將王冠歸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