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歐洲十八世紀文學(2)(2 / 3)

小說結尾以查第格當上國王告終,這體現了伏爾泰的“哲學家王國”的政治理想,即開明君主可以使不幸的世界得到幸福。在查第格身上,作者寫出了啟蒙哲學家的遭遇。18世紀啟蒙學者受到社會惡勢力的壓迫,但以他們的智慧和勇敢,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

《老實人》又名《樂觀主義》(1759)是伏爾泰哲理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篇。小說主人公老實人寄居在德國一個男爵的家裏受“哲學家”邦格羅斯的教育。邦格羅斯是“一切皆善”學說的鼓吹者。老實人起初也很相信這種說法,但是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曆卻恰恰證明,這個世界並不“完善”。“一切皆善”的說教來源於德國17世紀唯心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茨,他曾提出“上帝所創造的這一個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在這個可能最好的世界,一切都趨於至善”。這是一種維護現存秩序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輿論。《老實人》無情地嘲笑這一為神權和王權辯護的哲學,並以高度的諷刺藝術,對腐朽的社會力量——貴族、教士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

小說中另一個“哲學家”瑪丁持有懷疑悲觀思想,在他看來,人類是沒有前途的,人的生活是沒有希望的。老實人並不同意這些觀點,他的結論是:“工作可以使我們免除三大害處:煩悶、縱欲、饑寒”,因此,“種我們的園地要緊”。這也代表了伏爾泰的態度,相信曆史是不斷進步、人類會趨於完善,這是伏爾泰啟蒙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在小說中寫了一段老實人遊黃金國的故事,勾畫出他的烏托邦理想國。

《天真漢》(1767)和其他哲理小說有所不同,不是通過半神話式的故事或偽托於古代的異國,而是把故事安排在17世紀末路易十四的法國,對社會現實進行了直率的指責和批判。在小說中,伏爾泰以讚賞的筆調寫天真漢的“淳樸的德行”、“自然的人情”,但他不像盧梭那樣提出“回到自然”的思想,而認為“淳樸的人”應該“文明化”。

此外,伏爾泰的曆史著作有3部。《查理十二史》(1731)通過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抗擊彼得大帝統治下的強大的俄羅斯帝國的進攻這一史實,說明“偶然事件”對曆史進程的巨大影響。《路易十四時代》(1751)用大量篇幅描寫當時文化界、法律界的情況和社會經濟生活狀況,為後人了解路易十四王朝統治時的社會提供了可信的資料。《風俗論》(1756)則具有世界通史的性質,論述羅馬帝國覆滅以後世界各國的曆史,尤其是亞洲各國的文明史。

在詩歌方麵,伏爾泰創作過史詩《亨利亞德》(1718),長詩《奧爾良少女》等。他有意向布瓦洛那樣,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的哲學和文學見解。

法國啟蒙主義文學的後期(1751~1800),資產階級的力量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條件日益成熟。法國啟蒙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倡導在自然神論或無神論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哲學體係,提出了完整的資產階級思想體係和政治綱領。在自然科學和類書編輯上,具有進步傾向的鴻篇巨製陸續問世,如布封編寫的《自然史》,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此時法國啟蒙主義文學也以其戰鬥性的增強而呈現出新的麵貌,反封建反教會精神更加鮮明,藝術上徹底摒棄了古典主義的陳規陋習。與此同時,古典主義文藝思潮也延續到18世紀後期,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的新文藝思潮興起以後,古典主義的曆史時期方告結束。

這一時期的啟蒙運動的成就集中表現在《百科全書》的編纂上。《百科全書》全名為《科學、藝術和工藝百科全書》,主編是狄德羅和唯物主義哲學家達朗貝,狄德羅把《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變成了一場反封建的鬥爭。另外幾個啟蒙思想家都是主要合作者: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為它撰寫過文藝批評和曆史的稿件,盧梭則是《百科全書》音樂方麵的專題作家。因此,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又被稱為“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在當時全歐知識界擁有廣泛的讀者群,它以挑戰的姿態,針對政治、宗教和哲學發表了很多激烈的言辭,全麵宣傳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推動啟蒙運動進入高潮,因而被羅馬教廷視為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