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歐洲十八世紀文學(3)(1 / 3)

彼得一世提倡科學,簡化俄文字母,出版報紙,創辦公眾劇院,鼓勵翻譯介紹西歐著作。他在宮廷中強行推廣法國禮儀,仿效法國風尚,提倡用法語交談。他在文化上所做的一切努力大大推進了俄國文化教育的發展,但有盲目崇拜外國、忽視民族文化的一麵,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彼得一世時期,俄國文學還處於從古代文學向新的內容和形式過渡的階段。30~50年代,專製製度日趨鞏固,法國古典主義的影響深入俄國。於是形成了俄國古典主義流派,出現了第一批俄國作家康捷米爾(1708~1744)、羅蒙諾索夫、蘇馬羅科夫(1718~1777)等。

俄國古典主義反映了先進貴族的世界觀和他們對文化生活的要求,它除了遵守古典主義原則和形式方麵的規則以外,還具有自己的特點。為了創造民族文學,俄國古典主義作家大都向民族曆史和民族生活汲取題材,特別注意文學語言和詩體改革,強調愛國思想和科學文化的啟迪作用。此外,這一時期社會矛盾加深,法國啟蒙思潮開始傳入俄國,俄國古典主義作家比較注意文學的社會作用,往往采用諷刺體裁表示他們的社會見解。

18世紀前半期,俄國最重要的作家是米哈伊爾·瓦西裏耶維寄·羅蒙諾索夫(1711~1765)。他是俄國曆史上著名的學者,出生於農民家庭,畢業於斯拉夫希臘拉丁學院,後來進科學院附設的大學學習,並被派往國外研究自然科學。1741年回國後,他在科學院任職,創辦了莫斯科大學(1755)。他在進行科學活動的同時,又從事語言研究和文學創作,寫過頌詩、史詩、悲劇、諷刺詩和散文,翻譯過希臘文學作品。

羅蒙諾索夫在純潔俄羅斯語言、使文學語言接近日語方麵貢獻很大,著有《修辭學》(1744)、《俄語語法》(1757)和《論俄文宗教書籍的益處》(1757)等。他認為俄語是一種豐富、靈活、生動有力的語言,同樣具有歐洲其他語言的優點。彼得一世改革以來,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俄語中夾雜著許多外來詞彙,古老的教會斯拉夫詞彙也未經清理。他針對這種情況提出了改革意見。根據古典主義的原則,他把文學體裁劃分為高、中、低3種,規定每種體裁所允許使用的詞彙,主張避免使用陳舊的教會斯拉夫詞彙和不必要的外來語。這為克服當時俄語的混雜現象、創造統一的規範語言打下了基礎。

羅蒙諾索夫文學創作的成就主要是詩歌。他的詩頌揚英雄的業績,充滿對祖國的熱愛。他認為詩歌最主要的任務不是詠唱醇酒和愛情,而是培養崇高的愛國精神。這種看法鮮明地體現在他寫的頌詩裏。《伊利莎伯女皇登基日頌》(1747)實際上是對祖國和彼得一世的歌頌。詩人把彼得一世奉為榜樣,希望女皇伊利莎白繼承父業,開發資源,發展科學,培養人才,使俄國走上繁榮富強的道路。他向年輕一代呼籲,相信“俄羅斯的大地能夠誕生自己的柏拉圖和智慧過人的牛頓”。他還以頌詩體裁寫過一些雄偉瑰麗的科學詩,解釋自然現象(《晨思上天之偉大》、《夜思上天之偉大》等)。他在同時代詩人特烈佳科夫斯基(1703~1769)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俄國重音詩體的理論(《論俄文詩律書》,1738),並在創作中進行了成功的實驗。他的詩音調鏗鏘,莊嚴雄辯,富有節奏感。

18世紀60年代,俄國社會矛盾激化。在沙皇庇護下,地主享有支配農奴的絕對權利,正如當時民歌《奴仆們的哭訴》中所說,“老爺們殺死一個奴仆就像宰一匹馬,而且還不準農奴控告。”農民運動不斷高漲,70年代爆發了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這次規模宏大的起義嚴重地打擊了地主貴族的統治,是俄國農奴製危機的最初表現。

這一時期在農民運動的影響下,反對農奴製的進步思想有所發展,向封建統治階級進行了尖銳的鬥爭。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即位之初,假裝接受啟蒙思想,標榜“開明君主”製度,提倡文學創作,出版雜誌,並親自動筆,其目的是要使文學為她的反動統治服務。但是進步作家諾維科夫、馮維辛、拉吉舍夫等在他們的作品裏徹底揭穿了這個“穿裙子的答丟夫”,反映了農民的某些呼聲。普加喬夫起義前夕,諾維科夫(1744~1818)創辦了《雄蜂》(1769~1770)和《畫家》(1772~1773)2種雜誌,揭露了農民在地主殘酷剝削下瀕於絕境的悲慘情況。《雄蜂》這個名稱就是針對不勞而獲的統治階級而取的。諾維科夫在《雄蜂》上公開反對葉卡捷琳娜二世關於諷刺的主張。他認為諷刺不應是“含笑的”諷刺,而是“咬人的”;不應是抽象籠統的,而是具體的,應當對準社會的具體醜惡現象加以無情揭露。他對諷刺的看法在當時產生了良好的影響。馮維辛的喜劇《紈絝少年》和拉吉舍夫的散文《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發揚了這種重視社會根本問題的諷刺傳統。詩人傑爾查文(1743~1816)在《費麗察》(1783)裏,也把譏刺手法運用到領詩體裁中,把歌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美德”和諷刺寵臣們的荒淫無恥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