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戰神提爾,他雖然是獨臂神,但卻威風凜凜。火神洛基是冰巨人的後裔,是一個為非作歹、製造禍端的惡魔。
傳說混沌未開時,宇宙中有兩個區域,一冷一熱,兩者間有一條大裂縫,當冷熱相遇,即火焰碰到冰塊時,煙霧和蒸汽上升,產生了一個巨人伊米爾,隨即又產生了一頭給巨人喂奶的大母牛,母牛舔著冰塊,把在冰下受凍的奧丁的祖父解放出來,後來奧丁和他的兄弟把冰巨人伊米爾的頭造成天,肉造成地,骨造成山,血造成海,牙齒造成岩石,毛發造成草木,並用樹幹造成了人的始祖第一對男女。這就是北歐神話中關於世界的創造和人類起源的神話。
奧丁還帶領眾神在宇宙中心建造了巍峨壯麗的神殿,和冰巨人展開鬥爭,形成了絢爛多彩的各種神話故事。
亡靈書
《亡靈書》又譯《死者之書》是埃及最早的文學作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學作品之一。
《亡靈書》包括經文、頌詩、咒語、歌謠和神話傳說,內容十分龐雜。遠在氏族社會時期,埃及人就崇拜祖先,崇拜死者。他們認為:人的靈魂在人活著的時候是附在人身體之上的,在人死後就離開了軀體,到了另一個世界去了;人死亡之後的生活,是現世生活的一種特殊的繼續,故死者在陰府仍要用他生前所用過的一切。
《亡靈書》,就是古代埃及奴隸主帝王死後放在陵墓和石棺裏供“亡靈”讀的書。今存的《亡靈書》,共有140章,是前3000年至前2000年的作品,大多是從金字塔十八王朝時底比斯祭司和官吏的陵墓中發掘出來的。
其內容包括古王國時期的“金字塔題辭”和中王國時期的“棺槨題辭”,大多是對於神的頌歌和對於魔的咒語,為國王、奴隸主歌功頌德並宣揚宗教迷信和冥國觀念,同時也保存了豐富而生動的古代埃及神話和民間歌謠,全書多方麵地反映了古代埃及的社會生活和倫理道德觀念,具有較高的文學和曆史價值,對後世埃及文學及世界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吉爾伽美什
《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巴比倫英雄史詩,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史詩,於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和阿卡德時代在西亞兩河流域開始形成和流傳。全詩長3000餘行,以楔形文字書寫在12塊泥板上。
史詩的主要內容是對烏魯克城統治者吉爾伽美什的歌頌。吉爾伽美什開始是一個荒淫、殘暴的國君。他馴服了天神派來的半人半獸的英雄恩啟都,與他結為密友。他們協力殺死怪物芬巴巴,救出女神伊什塔爾。由於吉爾伽美什拒絕了女神的求愛,並殺死前來複仇的天牛,因而遭到失去恩啟都的懲罰。吉爾伽美什異常悲傷,決定探求人類永生的方法。他曆盡艱辛取得了長生草,但在歸途中被蛇吃掉。回到烏魯克城後,在神的幫助下與恩啟都的靈魂相會,終於明白人類不可能獲得永生。
這部史詩具有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反映了古代兩河流域民族與自然暴力鬥爭所做的努力,而且對宇宙和人生的奧秘做了大量的探求,是當時人民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理想的藝術再現。同時,它也是古巴比倫神話故事的總彙,是兩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結晶。
史詩在世界古代文學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對後世西亞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而且間接影響到希臘神話、荷馬史詩以及希伯來人的《聖經》等人類早期文學,是構成古代東、西方文學的一個共同源頭。
吠陀
《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幾部詩集的總稱,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達婆吠陀》。
其中《梨俱吠陀》是印度最早的詩歌總集,形成於公元前1500年左右。它是一部抒情詩集,共收詩1028首,按內容可分為4部分:神話傳說、描寫自然的抒情詩、反映現實生活的詩和有關巫術的詩。
這些詩反映了古代印度從氏族社會向奴隸製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娑摩吠陀》是專供舉行祭祀儀式時唱的歌曲集,歌詞大部分是《梨俱吠陀》中的。《夜柔吠陀》是關於祭祀儀式和使用《梨俱吠陀》中詩歌的方法的規定。《阿達婆吠陀》出現時代較晚,是一部巫術咒語詩集,共收詩730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自然現象的不能理解和企圖控製自然的美妙幻想,包括祈禱詩、祝福詩和咒語詩等。
這4部《吠陀》包括了印度從公元前15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文學,是用口授的方式流傳下來,直到19世紀才印行成書的。印度傳統說法認為4部《吠陀》是由上古的修道士仙人傳授下來,由修道士仙人毗耶娑編訂分類的,但這種說法不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