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近代歐洲文學(3)(1 / 3)

當“古典”主義主要隻能由歌德和席勒這兩個名字來代表時,浪漫主義則擁有大量的作家和詩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除諾瓦利斯出身貴族外,史雷格爾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對法國革命曾一度表示歡迎,隨後由於對法國革命暴力的恐懼和厭惡,才否定現實,向後退卻。他們緬懷過去,歌頌封建的、教會的中古時代。他們標榜要創造一種“新”的文藝,實際上這是一種反動的文藝。他們繼承了狂飆突進運動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約束的方麵。卻喪失了狂飆突進文學中那種戰鬥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藝術上,同啟蒙時期文學相反,他們混淆文學藝術種類的界限;同“古典”主義文學相反,他們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語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誕的。他們寫出大量作品,藝術上的成就卻很有限,政治上則越來越趨向反動,標誌著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投降。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已經是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頹廢文學的“先驅”了。

在拿破侖占領德國的時期,德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愛國情緒高漲,湧現出一些愛國詩人如恩斯特·莫裏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奧多爾·克爾納爾(1791~1813)等,他們號召人民行動起來,反抗法國侵略,他們的思想中含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成分。

時勢所趨,一些較晚的浪漫主義者在他們創作辭藻華麗、充滿懷古情調的作品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他們中間,有人寫出愛國詩歌,有人挖掘中古時代的文學遺產,有人搜集和整理了民間童話和民歌。也有個別作家在反對市儈習氣、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作品中顯示出現實主義的因素。此外,浪漫主義者在翻譯介紹外國文學方麵也有過卓越的成績。這可以說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對德國文學做出的帶有積極性的貢獻。

維也納會議以後,德國封建勢力非常猖獗,浪漫主義文學內容更為空虛,不少的浪漫主義者美化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教會,給腐朽的封建製度穿上妖冶的服裝,他們成為反動統治者的文化助手。

這期間老年的歌德卻密切注意歐洲先進國家的進步事物,繼續進行創作。他反對文學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義的傾向,不斷地批判浪漫主義脫離現實和敵視人生。他說,“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態的。”但他晚年的作品,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不能說純粹是“古典”主義的,其中含有不少積極浪漫主義的成分。

與此同時,青年海涅已經寫出清新生動的抒情詩和尖銳地諷刺德國落後現象的散文,預示德國文學一個新時代將要來臨。他的創作本來是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開始的,但他後來卻“用鞭笞答謝了老師”。

近代法國文學

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興起。啟蒙運動的代表是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他們常以哲理小說宣傳啟蒙思想。盧梭主張返回自然,小說《新愛洛綺斯》等表現出浪漫主義先兆。

法國資產階級和封建勢力複辟與反複辟的曲折鬥爭,決定了法國浪漫主義具有更為鮮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裏昂和斯塔爾夫人的創作分別代表著法國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貴族傾向和民主傾向。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裏昂(1768~1848)的《基督教真諦》(1802年)鼓吹基督教的複興,但對美洲叢林和大草原的奇異風光以及古代廢墟賦予抒情色彩的描寫,成為浪漫主義文學中異國情調和描繪廢墟美的範例。

作為一個沒落貴族思想情緒的體現者,他曾用自己的作品《阿達拉》煞費苦心地論證了基督教、上帝、靈魂不死等等問題,在表現世俗愛情與宗教信仰的矛盾時,誇大宗教的力量,同時他又把這個殉教故事寫得纏綿悱惻,情感動人。

在另一部小說《勒內》裏,他塑造了法國大革命後一代貴族沒落青年的典型——勒內。在勒內身上所表現出的“世紀病”,實際上就是沒落貴族階級孤獨頹唐、悲觀厭世的精神病。“世紀病”也是在法國大革命後所建立的新製度下產生的,是對資本主義製度和現實強烈不滿的產物。

具有民主傾向的斯塔爾夫人(1766~1817)在自己的文論著作《論文學》(1800年)、《論德國》(1813年)中肯定了浪漫主義文學;在書信體小說《黛菲妮》(1802年)中,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道德和宗教偏見。阿爾封斯·德·拉馬丁(1790~1869)善寫愛情和自然,他的《沉思集》(1820年)是法國浪漫主義詩歌的開篇之作。

另一位詩人阿爾弗雷·德·維尼(1797~1863)以寫哲理詩著稱。他的《古今詩集》(1826~1837)、《命運集》(1864年)宣揚孤傲堅韌精神,表現出不滿現實、悲天憫人的思想。在他的後期詩作裏,對未來的憧憬處處可見。龔斯當、賽南古、諾蒂埃等作家的小說,都出現了資本主義秩序確立後,人與社會矛盾對立從而要逃向大自然的主題。

雨果是法國新一代浪漫派的領袖。他的《〈克倫威爾〉序言》是浪漫主義向古典主義發起總攻的宣言書;其劇本《歐那尼》的上演成功,標誌著浪漫主義在鬥爭中大獲全勝。他遵循藝術美醜對照原則塑造人物形象,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來使自己的理想世界與現實中的醜惡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