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近代美洲文學(2)(2 / 3)

這時較有影響的詩人有新斯科舍省的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1794~1861)。他是第一位土生土長的加拿大詩人,所著《新村》(1825)是模仿他的叔祖父英國詩人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的《荒村》而作。這首長詩追溯了早期移民開發濱海省份的情況,表現出作者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望。安大略省的亞曆山大·麥克拉克倫(1818~1896)著有《年輕的加拿大》等短詩,模仿彭斯的詩體。詩中有對蘇格蘭故鄉的回憶,也表達了對新的家鄉加拿大的熱愛。蒙特利爾的查爾斯·赫維塞吉(1816~1876)所著詩劇《索爾》(1857)和敘事詩《法官的女兒》(1865)等,模仿彌爾頓的無韻體,取材於中世紀曆史和《聖經》,表現人與外界勢力的衝突。

小說有勸善、描寫社會習俗等內容,其中以約翰·理查遜(1796~1852)的《瓦庫斯塔》(1832)最有影響。這部傳奇是以1763年印第安人攻打底特律的曆史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印第安少女與白人的戀愛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

散文創作在濱海地區最為活躍,出現了一些文筆鋒利、嘲弄美國的小冊子。約瑟夫·豪(1804~1873)是知名的散文作家,他積極從事政治活動,經常發表演說,以言詞犀利、說理性強而著稱;還著有詩、遊記等,文筆剛勁有力。

安大略省的凱瑟琳·特雷爾夫人(1802~1899)和蘇珊娜·穆迪夫人(1803~1885)是一對英國姐妹作家,她們以文筆清秀、情趣高雅聞名。她們的著作《加拿大邊界林地》(1836)和《叢林中的辛酸》(1852)分別記述了各自的移居經曆。

這一時期最主要的作品是新斯科舍省地方法官托馬斯·哈利伯頓(1796~1865)所著的《鍾表商》(1836)。作者出身於保皇派家庭,看到美國咄咄逼人的發展形勢,不禁為新斯科舍的前途擔憂。他借書中主人公美國商販斯利克之口,嘲笑新斯科舍人的懶散和得過且過的思想,以期促使同胞振作精神。作者語言生動、幽默風趣,風格獨特。

加拿大英語文學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初具規模。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後,加拿大成為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它的文學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加拿大自治領成立前後,加拿大的民族意識高漲。知識界開展了“加拿大第一”運動,人們要求創作反映加拿大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國際上也有“要看到真正的加拿大文學”的要求。於是以加拿大自然風光和曆史為題材的作品相繼出現。查爾斯·桑斯特(1822~1893)的寫景詩《聖勞倫斯河與薩格奈河》(1856),威廉·柯比(1817~1906)以新法蘭西時期的貴族生活為背景所寫的曆史傳奇《金狗》(1877),查爾斯·梅爾(1838~1927)的《夢境詩集》(1868),都是體現新時期的民族精神的作品。《加拿大月刊》和《周刊》相繼創刊,進一步推動了民族文學的創作活動。

在80年代出現了一批年輕的詩人,《周刊》的主編查爾斯·羅伯茨(1860~1943)和他的表弟布利斯·卡曼(1861~1929)以及阿奇伯爾德·蘭普曼(1861~1899)和鄧肯·司各特(1862~1947)等4人的詩,是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他們享有“聯邦詩人”之稱。他們都受到英國文學的熏陶,推崇先拉斐爾派唯美主義詩歌。他們的詩在詞藻和結構上有英國詩人濟慈、丁尼生的影響;在思想內容方麵則反映出美國詩人愛默生的超驗論觀點。羅伯茨以寫東部漁村和多倫多農村景物的抒情詩見長。他的作品飽含愛國主義熱情,寫景細致,間或流露懷舊的感傷情緒。代表作為《平日之歌》。卡曼善於以意象描寫自然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聯想,對人世的變遷發出感歎。他著有《大普瑞湖的低潮》(1893)。蘭普曼的寫景詩大多表現夢境般的和諧和恬靜的自然,描繪了渥太華農村的情景。他的社會詩表現了現代文明和機器帶給人的壓迫感。他的代表作是《大地抒情詩》(1896)。司各特的詩描寫了魁北克農村和北部草原印第安人與自然的鬥爭,代表作有《阿爾的風笛手》。

女詩人伊薩貝拉·克勞弗德(1850~1887)的詩集《馬爾科姆的凱蒂及其他》(1884)描寫自然帶給人們的艱辛甚至死亡,而人在鬥爭中卻得到安慰與愛情。

其他詩人如威爾弗雷德·坎貝爾(1860~1919)、波林·約翰遜(1862~1913)以及羅伯特·塞維斯(1874~1958)等人的抒情詩富有地區色彩,其中包括表現愛國主義思想和印第安人生活等內容的詩歌和民謠。這一時期加拿大英語詩歌創作一片繁榮,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