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養育篇:營養(1 / 3)

按照季節

2歲孩子是否還補充魚肝油和鈣劑?據統計,我國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嬰幼兒佝僂病的患病率分別為49%、33%、25%。華北冬季日照時間短,寒冷,室外活動少,維生素D不足是主要原因。因此。建議2歲以內兒童冬季必須服用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日。夏季戶外活動充足時可以停止。

由於我國膳食中難以達到每日供鈣1g的標準,幼兒要長恒齒,要長身高,故2歲以內仍需供應鈣劑以促進生長和發育。

以菜為主食

2歲孩子的體重約為大人的五分之一,但吃的菜要為大人的三分之一才行。

孩子每天都需要吃肉、魚、蛋、牛奶,以便從中攝取大量的動物蛋白,以供生長發育的需要。豆腐、豆漿等豆製品也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

除了蛋白質以外,還得多吃些蔬菜、水果,否則營養是不全麵的。

除多吃菜以外,還要吃些米飯、麵包、麵條、薯類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

吃零食的科學

麵對市場上品種繁多、琳琅滿目的兒童食品,如果不分時間、不計數量地滿足孩子們的要求,肯定對兒童身體健康不利,可是認為吃零食“有百害無一利”,除了三餐不給孩子吃一點零食的父母,也有些偏頗。

除非生病,幾乎沒有孩子不愛吃零食。可是吃零食就會影響吃正餐的胃口,這又是讓父母頭疼的一個問題。

有些幼兒和兒童總是愛吃零食,他們尤其喜歡邊玩邊吃,想吃的時候拿起來就吃,沒有“定時”和“定量”的概念。年輕的媽媽們看見市場上出現了新品種的兒童食品,也會馬上買回家,因為零食能在一定時間裏讓孩子不哭。

可是從兒童生長發育的長遠利益上考慮,不加任何限製地讓孩子吃零食是不妥當的。我們都知道,人的消化器官的工作是有規律的,飯前,胃腸道加強蠕動,各種消化吸收功能都處於高峰,食物才能夠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如果破壞了這種規律,隨時都有零食經過消化道,那麼各消化器官就要隨時處在工作狀態,這就使得胃腸道不能有效率地進行工作了。兒童的消化功能本來就不完善,如果不按時飲食,便容易造成消化吸收障礙。所以兒童過度、超量地吃零食是不好的事情。

給孩子吃零食的總原則是,不能太多也不能少的可憐。家長可掌握這樣一個原則——零食可吃,食之有度,少量、適可而止。

由於兒童食量偏小,生長發育又偏快,因此對營養的需求如果讓兒童和成年人一樣,每天吃三頓飯,那麼他們體內的養分就會相對不足,所以給兒童準備飲食,可每天固定吃五頓,即每天正餐三頓,在每兩頓正餐之間加入一次糕點、水果等零食,時間要固定,天天如此,就像嬰兒每天需要喂一樣。這樣做,既能保證營養,又可使幼兒的消化器有規律地工作。

兩頓零時怎麼分配呢?一般說來,兒童早餐吃得比較少,因此上午就該補充一些能量較高的食品,如:巧克力、蛋糕、數量以不影響午餐為宜。孩子午睡後醒來,一般需要喝些水,然後開始遊戲和活動,因此下午的零食該以水果為主,補充孩子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維生素、微量元素。

晚飯後不必補充什麼零食,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吃飯較早,可在睡前喝一杯牛奶,但要注意喝牛奶以後不要馬上就睡,過一會兒以後,讓孩子刷牙漱口再睡覺。

多吃含碘食物

寶寶的食譜中要有含碘的食物如海帶、紫菜等。碘是製造甲狀腺素所必需的元素。甲狀腺素除了調節身體新陳代謝之外還可促進神經係統的功能和發育。2歲的寶寶由於牙齒已出齊,但咀嚼功能不完善,海帶紫菜等要泡發好,切碎燉爛才易於咀嚼。市場供應含碘的食鹽要在菜已煮好之後才能放入,因為碘容易在受熱、日曬、久煮、潮濕時揮發破壞而失效。住在內陸地區的幼兒更應經常攝入含碘的食物,使寶寶不致患地方性甲狀腺素缺乏的疾病而影響腦的發育。

媽媽須知

合理安排寶寶的食譜

在考慮幼兒的飲食時,既要照顧到小兒的進食特點,又要考慮到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孩子的食譜應當是五穀雜糧均有。肉蛋、蔬菜、水果的數量足,質量優,以保證各類營養素的供給。要為幼兒製出一個科學的食譜,越須從小兒發育所需的熱量考慮,每日應保證小兒攝入l200千卡的熱量,而且要在三餐中合理分配膳食中的熱量。使早餐中食物熱量占全天食物提供熱量的25%,午餐占35%,晚餐占30%,午點占5.10%。就各類營養素而言,蛋白質產生的熱量占總熱量的l2~14%.脂肪占30.35%,碳水化合物占50~60%,根據上述分配原則,可參考食物成分表,在此基礎上可以在同類食物之間互相調整,如雞蛋、瘦肉、鮮魚、大豆都能提供蛋白質,可把它們分在每日的食譜中。在編製食譜時不要過酸、過甜、過成、過油,最好是葷素、稀幹、甜鹹搭配,既達到每日的營養需要,又使膳食品種多樣化。

讓寶寶愛吃菜

如果發現寶寶愛吃糕點,不愛吃菜,但大多數孩子都愛吃餃子,餃子裏麵有菜也能吃得下,盤子裏麵的菜不愛吃。要知道寶寶的牙齒沒有足夠的咀嚼能力,家庭炒菜如果切得太長,炒得很脆,由於咀嚼能力不足就難以下咽。因此,要經常為寶寶做一些包子、餃子、菜團子或餡餅,隻要寶寶吃了就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