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如此類的事例,日本女作家曾野綾子的小說中也有過描述:
有一位小孩,父親在北歐u]:作,他隨母親到父親那裏去住,於是,這小孩沒有朋友整天就是看小人書,孤孤單單地度過每一日。
不久,這名小孩莫名其妙的發瘋了,父母為此傷盡了腦筋,找來找去找不到令其發瘋的原因,後來才發現,小孩常看的那本小人書中少了最後一頁,故事在不正常的情節中結束了,有關學者認為,就是因為這一點,才致使小孩發瘋的。
故事不完整,在沒有看到完滿的結尾時中止了,雖然也有點遺憾.但這對大人來說是沒有什麼的,但在毫無主見的小孩來說,就不一樣的,他可能會把自己所看到的,完全直接的接受,並做出誇大人意想不到的反應。
讀故事或聽故事,可以令小孩潛在想象力得到激發,這對小孩的成長是十分需要的,家長要抽出足夠的時間來做好這種事。不過要注意的是,要引導好孩子,特別要注意把故事完整地表達,並要把其中的道理講出來,使小孩得到正確的感受。
幼兒的經驗對日後的成才有重要影響
假如讓一個成年人談談幼兒時期的事情,可能是十分艱難的事情,即使能講出一些,也可能是父母或旁人談論時所聽到的。
但是,如果因此而說小時候的一切記憶和經驗都會忘個一幹二淨,對長大以後的才能毫無影響的話,那又錯了。正如前麵說過的,從出生到三歲之間的經驗和環境,都會以某種形式記憶在腦子裏,通過不斷積累,成為成人後思想和行為的基礎。
據說,用催眠術使人進入假睡狀態,再對他施以“你現在是一歲”的暗示,他就會說一歲的語言,做出一歲時的舉動。這也表示,雖然想不起幼時的記憶,但幼兒的經驗卻早已以某種形式存人人腦中,平時想不起來,一但有適當的刺激,則完全可以釋放出來。
此外,人在瀕臨極限狀態時,也會突然記起幼兒時的事來。
日本政治家田中角榮先生,曾在戰場上曆經生死存亡的考驗,當他年老因病躺在床上時,也曾在眼前浮現出童年時的種種事情,象走馬燈一樣一幕幕晃過,有他曾髓母親去過的寺廟;站在廟前的和尚的麵貌、服裝、語言等,曆曆在日,象真的在眼前發生一樣。
事後他把自己的感覺告訴母親,母親一聽大吃一驚,因他所講的竟然與他二歲時發生的事請如出一轍,毫無兩樣。
還有一例,當今日本大企業家M先生,是在中國出生並度過幼年的,返回日本後,就與中國語言絕緣了,慢慢地忘了中國語。但在數十年後,有一次因公到台灣出差,到了非講中國話的時候,他的中國話競自然而然的衝口而出,而且說得比一般懂漢語的日本人流暢得多,令台灣人讚歎不已,生意也談得非常順利。
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幼兒時的經驗和環境,都會牢牢地刻入腦海,對日後的成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是成年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不穩固,沒有積累必要的人生經驗和得到合適的環境的熏陶,那就難以成為健全的、正常的人才。就象一座大廈,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石,就不可能建成壯觀的樓麵。即使建起來,也是不穩固的,一經風雨,便很容易土崩瓦解了。
作為幼兒的父母,把孩子生下來,都想孩子成人以後有出息,那麼首要的職責就是創造良好的:壞境和機會,讓孩子去獲得和積累各種人生有用的經驗,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能取得良好的基礎經驗。
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模式
孩子要及早教育,從小教起。這是任何國度任何人種的孩子都相同的,但如果問到到底怎樣教育孩子、有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那麼,回答是否定的。或者說,有一種模式,那就是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根據孩子各自不同的特性來進行教育。
因材施教,就是要以孩子為中心,強調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圍繞孩於的各種特性來設定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等。
譬如說.要在幼兒期給孩子聽些好的音樂.究竟選些什麼音樂好呢?有人說貝多芬的好,有人說莫紮特的好,又有人說巴赫的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看看孩子的喜歡,他喜歡聽什麼,不必為此傷腦筋.不必擔心孩子聽不懂,隻要孩子有喜歡聽的表現,那就說明他能聽懂。
當然,幼兒教育研究部門推薦的一些音樂和畫冊是經實踐證明大多受孩子們喜歡的。這些值得我們參考,可以節省很多嚐試的時間,但並不代表推薦作品就是萬全之策,經常還需要我們自己去尋找。
目前社會上好象太注重追求一種教育小孩的固定模式,以為完全象偉人的父母那樣培養自己的小孩,就可以培養出偉人來,這是完全錯誤的。教育,尤其是對幼兒的教育,並無一定的模式,而要根據小孩的實際和家庭的實際來進行,也就是因材施教。應該說,隻要母親認為是喜歡的、好的音樂美術等藝術作品,都可以灌輸給孩子。
我們的教育往往規定得太死板,比如非要三歲才能上幼兒園,非要六周歲才能上學。或者非要多少歲才能開始學代數、學英語等等。這對於具體某一個小孩來說,肯定有與小孩的成長階段矛盾的地方。有些小孩發育快點,有些慢點。作為父母的,就有一種責任,即按照自己的小孩的特點和喜好,在正規的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外,適當地加進合適的教育內容,使孩子的發育成長得到恰當的促進,這才是培養一流人才的關鍵所在。
多給孩子一點愛
很多做過父母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當孩子哭鬧撒嬌不停時,隻要有人表示一點讓步,有一點寬懷大量、疼愛的表示,比如將其抱起,他就會很快止住哭而綻開笑容。
對於這種現象,也有人持反對態度。認為常以抱、讓步來止哭,容易慣壞孩子,使孩子長大以後變得任性、不講理。其實,很多事實說明,這種態度是不正確的。
當然,孩子不能溺愛、寵愛,不能一味地遷就孩子的脾氣,這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因此而對孩子避而遠之,不給予足夠的疼愛的表示,甚至對一個仍不懂事的孩子哭鬧不停時也狠心的不予理睬,那就未免矯枉過正了。
對於尚未能用語言、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願望的嬰兒,哭是唯一的表達方式。必須明確的是,嬰兒隻要在哭,便是在訴說自己的感覺。這時,父母若簡單地認為是孩子淘氣、哭鬧,對孩子的代表意誌的呼喚不予回答,那無異於武斷地、片麵地拒絕了一個成年人的合理要求,這將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傷害。
特別是出生不久的嬰兒,和母親的肌膚接觸,即所謂的皮膚關係,在孩子的心理發育上最為重要,這已是一般的常識了。如果母親沒有多擁抱孩子,哪裏來的皮膚關係呢?
關於這方麵,在十多年前,美國曾有專家用猴子做實驗,提出了十分有趣的報告,對我們不無啟示。
威斯康辛大學靈長類研究所所長——哈裏·哈洛博士,將剛生下來的小猴予從母猴懷中抱走,換用人工媽媽,觀察小猴對母親的需求情形。
哈洛博士設計了一係列的人工媽媽,有的用鐵絲做的,有的用布塊做的,甚至有的還用電熱產生類似猴體碾的溫度,有的還帶有奶瓶輕輕搖動。
結果發現,小猴最喜歡的是有體溫的、觸感柔軟的、有奶瓶的及可以搖晃的假媽媽。據此啥咯博士指出,人類的嬰兒也和小猴一樣,需要的是奶和暖和感韻、柔軟的觸覺以及輕輕搖動的感覺。而母親疼愛地擁抱嬰兒,對嬰兒做出疼愛的表示和接觸.無疑對嬰兒的心理衛生是十分有益的。
我們之所以主張多擁抱嬰兒,多給孩子一點愛,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母子之問的意誌溝通和感情聯係,也是通過相互地接觸形成的,不少人發現孩子長大以後與帶他的保姆或外婆感情非常融洽,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奉勸所有年輕的父母,多給孩子一點身體力行的疼愛和擁抱,而不是在吃、穿、玩方麵多點“溺愛”。疼愛和擁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礎,而溺愛卻是孩子孤僻、古怪、任性的心裏障礙的根源。
多陪孩子睡覺
與前文說過的多給孩子一點愛,多擁抱孩子一樣的道理,多陪孩子睡覺也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當然,也有人提出要讓孩子及早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要及早讓其自己睡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問題在於不可一味地求早。而且,父母陪孩子睡覺,對於培養健全的性格是十分有利的。不過這麼說也不是要讓孩子太過依賴父母,甚至父母不在身邊就沒法睡。關鍵在於如何使孩子有安全感,舒適的生活、睡覺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