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教育篇:教育園地——有心裁花花吐豔,著意插柳柳成蔭(一)(1 / 3)

幼兒教育常識

正確對待“嚴”與“寬”

時下仍有不少教育心理學家主張,對新生嬰兒施以教育性強的調教是一種罪過,尤其有些人認為:硬在小小腦子裏塞進種種東西,隻會把孩子養成心胸狹窄的性格,在幼兒期還是任由他們自然的成長才好。有的人甚至以為,孩子的任性也是自然的現象。

事實上,世上許多做母親的,似乎也順著這個論調,在自誇自己的孩子如何“活潑頑皮”,並安於現狀地說自己是個懂事和藹而又進步的母親。

可是,一旦孩子上了幼兒園或小學,她們便立即改變放任的態度,說是以往因為還是小娃娃,所以讓他們為所欲為,而現在已經上學了.就開始嚴加管教。突然地由和藹慈祥的母親一變而為“可怕”的媽媽。

這純粹是做母親自以為是的想法,應在孩子的幼兒期做個真正嚴格管教的媽媽才是。如此才更有教育效果可言。

把對孩子到底該嚴還是該寬的尺度弄錯了,那麼無論錯在那一方麵,都有可能把孩子的整個前途斷送,錯誤的程度一樣嚴重。

真正的管教,是在幼兒期就以溫婉而又嚴格的態度加以鍛煉,到了三歲左右開始有了自尊心之後,就得逐漸尊重孩子的意願了。

嚴格地說,父母的幹預應在上幼兒園之前就要結束,等到上了幼兒園以後,才加以這、那的種種幹涉,結果隻會扼殺孩子的才能,促使其生反抗之心,有弊無益。

不要代替孩子判斷

我們大人總是動輒就說:“這本書對孩子太難了”,或說:“嬰兒怎麼會懂古典音樂?”可是,究竟是以什麼能力為標準來做判斷的呢?

對於無所謂“因難”或“討厭”的嬰兒,無論英文也好,中文也罷,甚或是巴赫的組曲、童謠、單音音樂或合唱,在“第二次聽到”這個意義來講,全是一樣的。

尤其感覺上的判斷,又大多無需什麼知識,反而還會妨礙判斷。

相信不少讀者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到一幅名畫時,本來並不怎麼感動,但是一看旁邊標出的畫家的名字和價格時,便會覺得“果然名畫還是了不起的!”

與此相比較,嬰兒就是誠實的,對於能使自己產生“快感”的,或能吸引自己注意的事物,他們都會對它感到幾乎忘我的興趣。這就是嬰兒與大人的差異。

不久前,美國有個名叫“芝麻街”的幼兒教育電視節目,據說這個節目非常好看,贏得了廣泛的好評。

節目以紐約哈雷姆街為背景,登場人物是一些布偶的該地居民。

據說這個節目之所以可看性高,是因為每個登場人物,都有呼之欲出的個性,讓人看了覺得好像就在近鄰似的那麼逼真。

劇中木偶所代表的性格極具多樣化,多數大人以為一、二歲的幼兒不可能看懂,事實似乎不然。因為幼兒也有他們各自喜歡的人物,當這些人物一上場,他們就欣喜若狂地被迷住了。

尤其劇裏的一隻金絲雀,最讓幼兒們著迷。這隻鳥兒生性輕佻,經常犯錯,但天真而坦率,具有不斷自我學習的精神,使人覺得很生活化,真實、親切、仿佛隨處可見的人物。

一個尚且不大能言語的幼兒,能夠和大人一樣,或者遠比大人更能理解布偶所具的複雜性格,而表現出“我喜歡這家夥”,這種意識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事例告訴了我們,大人所推測或判斷“適用於嬰兒”的標準,實際經常是不適用的。幼兒有自己的判斷,大人們應多觀察,應給機會讓孩子表達他們自己的判斷,這樣才能得出適應兒童的結論。

幼兒也有優越的識別能力

有些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幼兒的識字能力好像特別強。比如,有些小孩二、三歲時就能煞有介事地告訴你說:“那是日立,這是東芝。”你聽了定會暗自歡喜,心想這兩歲的孩子居然認得了“日立”與“東芝”這些字。

事實上,孩兒並非認得“日立”或“東芝”這些字眼,而是把商標當成一個模式記下來,再據以辨認日立和東芝的霓虹燈標誌的。

有這樣一個男孩,才兩歲半大,就已能認出各種汽車的類型。並能輕易說出國內、外共四十多種廠牌汽車的名稱,甚至在停車場蓋著罩子的車也可辨認得出來。同時,這名小孩就連世界各國國旗也認得了。連同法國、巴拿馬、黎巴嫩等國的大人也難以分辨的國旗在內,總共能說出約三十個國家的國旗。

這兩個例子表明,幼兒的識別能力,遠超過我們大人的想象。也就是說,幼兒一生下來就有不同理由,將某種事物“當作一個模式記在腦裏的優越能力。

最直截了當的例子就是,出生才幾個月的娶兒也能認出母親的容貌。通常情形,晏兒由別人抱著都會哭鬧,母親一抱就停止哭聲而綻放笑容.也可能是嬰兒體會到了母愛的緣故。但事實上,是他把媽媽的麵孔和摟抱方式當作一個模式記在腦中的。

根據日本一位專門教授中文的老師——石井先生新做的實驗,三歲左右的小孩會把“鳩”、“獅”之類深奧的字,輕輕鬆鬆就記下來。大概是對一個能將人類臉孔的微妙差異模式化而加以分辨的幼兒,文字的複雜一點也難不倒他們的緣故吧。

“九”字和“鳥”字雖是沒有實體的或是比較籠統的文字,可是“獅”、“狐”、“狸”是孩子們所熟悉的動物名稱,筆劃再怎麼難寫,似乎還更容易予以模式化後記在腦裏。這也可以說明,玩橋牌之類較耗精神的遊戲時,大人有時敵不過小孩的道理。那是因為,大人常須下意識的去記地點、數字或標記,而幼兒卻有當它是個模式來記憶的高強能力。

幼兒完全可以學點代數

一般來說,現代數學的基礎是“集合論”,大人認為難以理解的集合論道理,幼兒卻能很容易地接受和了解。

法國的教學教育權威——露茜恩·費利克絲女士斷言:集合論再怎麼提早教給孩子也不嫌早!

所謂集合,簡言之就是物體的聚集。當幼兒從積木箱取出積術.再一個個分出“這是四角”、“這是三角”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解集合論了。

幼兒都很明白:一個個的積木是集合的要素,而分開取出的四角與三角的積木堆,是部分的集合。這說來極為簡單的道理,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對於幼兒來說,理解簡單而又有理論的基礎。對於幼兒來說,理解簡單而又有理論性的“集合論”,當然要比複雜怪異的算術容易多了。

因此我認為,大人所謂的“算術容易,代數難”的看法,是錯誤的固定觀念。若以能夠了解集合理論的幼兒來講,理解代數應是毫無困難的。

就以“雞兔同籠”這個數學題為例來說吧:“籠內有雞、兔八隻,設若共有二十隻腳,問:雞、兔各為幾隻?”

首先,用代數來解時,可將雞當X、兔當Y,照題意便可做成X+Y=8,2X+4Y=20這個方程式,由此就很容易得到X=6,Y=2的答案,或者用0代替X,用△代替Y也可以。

如果用算術來解的話,就費事多了,先要假定全是兔子,則腳數變成32隻,而題意是20隻腳,l2隻是多出來的。這是因為,雞是2隻腳的,如假定為全是4隻腳的兔子,腳數才會多出來。

也就是說,實際的雞數乘上兔雞腳的差額,即為多餘的12隻腳。用2除12就是雞的數目——6隻,剩下的2隻便是兔子的數量了。

如果一開始就以x、Y來當作未知數,一下子就能合理而直接地找出答案。為什麼非用複雜的算術來解不可呢?對於幼兒。代數的解法雖不能很快看出答案,但其具有理論性,總比乍看容易而無理論可循的算術,要容易了解得多了。

不用擔心孩子。“受不了”

“能操英、西、意、德、法五國語言的天才兄妹,和‘熱心調教’的爸爸”——這則新聞曾在日本轟動一時。

這個所謂“熱心凋教”的父親,就是自稱“家庭主婦”的資深離職教師——永田益夫先生。他把全尉精神放在孩子的教育上。當時兒子二歲半,女兒才三個月大。正因為如此.有不少人反對這位嚴苛教育的爸爸。

尤其以為:在孩子還小時.往他腦袋亂塞東西是種虐待,讓幼兒負擔過重,將來會造成他狹隘的性格,得不償失。

可是現在,永田全家過著健康、安逸的生活,這一事實,已足夠告訴當時那些持懷疑態度的人們,他們的觀點是完全不切合實際的。

永田先生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在幼兒的可塑性方麵,給了我們非常珍貴的啟示。且讓我們來聽聽他的獨特幼兒教育法吧。

“孩子的英、西、意、德、法等國的語文,幾乎是同時學起的。廣播教育的法語課,也常用英語來說明,我想既然如此,同時讓孩子學習多國曆史,必可產生橫的聯係……恰巧那時孩子用的鋼琴樂譜是用意大利文寫的,說明則是用英、德、法等語文,倘若看不懂說明,就無法掌握曲子的感情,這也是我要孩子提早學習外文的一個動機。”

“常常有人問我:五國語言同時學習,不會混淆不清嗎?其實,他們都分得很清楚。他們學外語,全靠廣播教育。收音機的語文講座,讓人聽起來很有親切感,發音也很仔細,慢慢地聽著之後,孩子就會很感興趣地跟著練習了。”